返回

第一千零四十章 制造罪孽,而后归罪于受害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一千零四十章 制造罪孽,而后归罪于受害者 (第2/3页)

他们制造的,还要对这些流浪汉和乞丐进行鞭打,送到监狱终身服苦役,这很英伦风。

    不去思考制度的缺陷,不去思考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和原因,不去做出改变,却要降罪给这些走投无路的平民?

    除此之外,还有西班牙这个日不落帝国的律法,神判法,这个神判法,就是神来决定你是否有罪。

    神判法分为冷水审判和烙铁审判。

    冷水审判是指将受刑人浸入水箱,如果他们沉下去,就会被宣告无罪,因为水已将他们接纳。如果他们不幸浮起,就会被宣告有罪。

    烙铁审判,则是让受刑人,握住滚烫的烙铁,把手掌活活烫熟,再用布条包扎。三天后,如果手掌溃烂,则有罪,反之则无罪。

    真的不是礼部贬低泰西,礼部倾尽了全力,想要在这些泰西法典里,找出那么一两个闪光点出来,但是没找到。

    这可能也是高启愚对推行思想殖民,如此有信心的原因,相比较这些蛮夷,大明的思想、文化、道德是真真正正的文明高地,是世界文明之光。

    “一群臭鱼烂虾。”朱翊钧看完朱批了朕知道了,表示自己看过了。

    侯于赵的《深翻》已经下发,松江府的反应速度最快,他们准备在松江府试行,使用‘知单’和‘揭帖’来管理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富商巨贾。

    但松江府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就是,谁来代表万民。

    如果全部选择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富商巨贾,那么这些肉食者阶级之下的中产之家、富农、中农、贫农、穷民苦力的利益,谁又来代表他们?

    松江府和浙江情况不同,松江府人口高度聚集,一府之地,登记在册的常住丁口就超过了三百五十万,算上雁行人,就是过年返乡的力役,要超过五百万了。

    如此密集的人口,就不能和浙江一样,只选择肉食者,因为浙江的主要矛盾和松江府的不同,浙江的主要矛盾还是还田政令的执行、巩固和乡贤缙绅的反扑,而松江府的主要矛盾是劳资矛盾。

    时间稍微长一点,穷民苦力的利益,就会被不断的侵犯,最终造成更加剧烈的矛盾和冲突,人口高度集中,稍微吆喝一声,就是一场大暴动,到时候更难处置。

    可是选择一部分肉食者之下的阶级,就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一步登天后,阶级认同就会逐渐转变,最终背叛阶级利益。

    最后松江府衙折中了下,完成了第一步的制度建设,和匠人大会一样,不常设代表,专事专设专召。

    遇到具体某件事,再把相关的肉食者和穷民苦力里口齿清晰、思维敏捷的把头、工匠、力役召集到府衙拱宸堂进行议事。

    不把名额固定,就是松江府多走出的一步。

    多一事就多一事之累,如果常设,对于民坊主、富商巨贾而言,也是负担,明明跟他没有关系,却要跑到府衙来浪费时间,时间就是钱,可浪费不得。

    “松江府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朱翊钧仔仔细细的看完了松江巡抚李乐、松江知府胡峻德的奏疏,确实多走了一步。

    侯于赵在浙江搞出的知单和揭帖,完全是为了还田之事特别设立,好用,才用到了别的事上。

    李乐的顾虑很对,只有肉食者可以说话,穷民苦力的利益谁为他们奔波?

    浙江推行这一套办法也就五年时间,对一个政策而言,这还是幼苗期。

    李乐和胡峻德还有许多小的巧思,对拱宸堂这一制度进行了全面完善。

    比如无论知单还是揭帖,所有会议,都应该有稽税缇骑参会,拱宸拱宸,可中心在哪儿?万一开会密谋造反,陛下也要知道才好。

    稽税缇骑不发表看法,不参与决策,只做记录。

    比如拱宸堂要设立纠仪官,这利益之争,吵吵嚷嚷吵不明白就会动手,这可是朝廷衙门所在,真的打起来,威严何在?体统何在?

    所以有纠仪官在场,失礼失仪就可以当场纠正,目前纠仪官由都司遴选军兵充任。

    吵可以,不要脱了鞋把鞋砸对方脸上,就不算失仪。

    拱宸堂,算是代议制的一种,但大明不能照抄泰西的代议制。

    因为大明太大了,人太多了,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

    尼德兰、英格兰这些代议制执行比较好的地方,都是疆域狭小,疆域小,分化程度低,发展程度趋同,搞代议制自然是如鱼得水。

    西班牙的国务委员会,五个地区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印度群岛、意大利、尼德兰,各有贵族在议会内为他们辖区奔走,但随着西班牙海外殖民地的逐渐建立,这种代议制运行就出了问题。

    海外总督府是不是西班牙人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如果总督府的人是西班牙人,就应该参与到政治的运行之中,但是墨西哥、秘鲁、智利、巴西这些主要总督府,并没有议员在国务委员会。

    在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力压一切的时候,什么都好说,当无敌舰队不再无敌,海外总督府立刻龇牙咧嘴了。

    拱宸堂,是大明对代议制的尝试。

    这种尝试,在朝廷以廊庙陈民念,丹墀问政典体现,在地方则以各级的拱宸堂为主,大明尝试用分层代议制来完成民意的层层传递。

    至于这种分层代议制能不能有效解决各阶级之间的矛盾,需要看实践的结果,就像是身股制官厂的尝试一样,都是大明万历维新的尝试。

    对于大明而言,君臣上下,天下万民,早就习惯了圣上代表万民,可从大明两百年国祚而言,圣上并不能妥善的代表万民。

    万历维新,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变革,再加上皇帝以身作则,出现类似的尝试,并不意外。

    万历二十一年,七月十日,松江府举行了第一次拱宸堂公议。

    收到了知单的棉纺商帮魁首、布行东家掌柜等一共二十七人,棉纺匠人把头七人、匠人二十四人、码头劳工十七人,在十日上午辰时,齐聚松江府衙。

    朱翊钧没有收到邀请,但他还是早早的抵达了松江府衙,坐在拱宸堂的后堂,旁听了这次的公议会。

    李乐和胡峻德听到陛下来了,立刻马上到府衙门前迎接,结果左等右等没等到人,才知道陛下是轻装简从,从后门进入了府衙。

    显然陛下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过度的干涉这次的公议会。

    “你们看起来非常紧张。”朱翊钧满脸笑容,非常温和的说道:“任何制度在草创的时候,都会闹出笑话,有不足之处是正常的。”

    “当初考成法刚推行的时候,也是错漏百出,不是考成太过严苛多数完不成,要么就是人情过重,考成时候,相互包庇,这才有了草榜糊名,底册填名这规矩。”

    “臣等谨遵圣诲。”李乐和胡峻德再拜,到了前堂开始了这次的公议会。

    铜钟三声响,门口的纠仪官检查了所有人,确保安全,才放人入了拱宸堂。

    拱宸堂分为了左右两侧,每个人的人名都贴在了椅子上,依次入座。

    左侧是肉食者,右侧是穷民苦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