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万般财货弊,尽系生民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万般财货弊,尽系生民数 (第2/3页)

    他一个宦官,做坏人就是他的职责。

    朱翊钧和吕宋的将领聊了很久,问了许多吕宋汉乡镇的发展情况,当朱翊钧听到铜瑞镇的种植园,规模居然达到了二十八个,田亩超过了一百万亩,肯定了刘启元开拓有功。

    皇帝深入仔细的询问了铜瑞镇的发展历程,管中窥豹,更加详细的了解了汉乡镇的发展,对殷正茂施行的仁政有了更深的感悟。

    现在可以确定,殷正茂的仁政,全都是有心为之,他早就猜到了会这样,明知道会这样,才会对刘启元那样交代。

    “朕在南洋有十五万顷田土?一千五百万亩?”朱翊钧拿到了一大迭的田契,这些都是直接归皇庄所有,皇帝本人的私田。

    朱翊钧实在是太意外了,徐阶贪得无厌,在松江府搞了四十万亩田,朱翊钧二十年在南洋收获了一千五百万亩,真的非常非常多。

    按照当初朱翊钧和殷正茂的约定,所有直接隶属于总督府种植园的收益,七成归大明,三成留存吕宋。

    而这七成收益,一半国帑,一半内帑,仅仅吕宋一地,直接隶属于总督府的种植园经济收益,就已经超过了三百五十万银,增长速度还是很快。

    八千游堕的需求,并不是殷正茂漫天要价,确实有切实的需求。

    吕宋、旧港两个总督府,总督府直接开辟的种植园,都是皇庄,生产资料归皇帝所有,总督府只是代管。

    南洋皇庄田亩,已经超过了十五万顷,而南洋田土面积,仅仅登记在册,就超过了一百二十万顷。

    朱翊钧这个大明皇帝,在大明腹地,名义上归属于皇帝的皇庄田,不足九万顷,这还是名义上。

    也就是说,他个人最庞大的一笔的资产,居然在南洋。

    朱翊钧详细询问了种植园经济的运行模式,几个参将武夫,居然罕见的学起了士大夫的做派,语焉不详、遮遮掩掩、左右而言其他,就是不说重点内容。

    徐桢就差直接摆手说,别问了,别问了,陛下问的那么清楚,以后还怎么做事?

    那么多的米粮、棕榈油、甘蔗、方糖、砂糖、烟草、金鸡纳霜、蕉麻、橡胶、木薯、咖啡等等,又不是别人吃了,都被大明人给吃了。

    问那么多、那么清楚干什么,反正每年这些原材料,都进了大明人的肚子,也没去别的地方。

    皇帝很快就明白了将领们的顾虑,开启了下一个话题,没有过分询问。

    若不是俺答汗、三娘子在隆庆年间,反复上奏,隆庆皇帝其实也不清楚,当年在草原,还有走马赶巢这些事情发生。

    有些罪恶,皇帝知道了,就一定要问一下,问一下,下面人就很难做事了,这是发展进程,解决矛盾的必要的代价。

    在将领们离开后,朱翊钧从李佑恭口中,得知了真相。

    种植园根本就是个血肉磨坊,倭奴、夷奴、昆仑奴、南洋姐,扔进这个磨坊里,血肉都是种植园的养料。

    即便如此,李佑恭也讲的非常模糊,含含糊糊的带过了。

    次日清晨,皇帝带着陪练们,再次开始了晨练,这是他到松江府不再进行廷议后,新的保持体能的项目。

    朱翊钧光着膀子,穿着条短裤,带着七名陪练,喊着号子,在黄埔江行宫跑圈,李佑恭刚回来,也没错过这次的晨练。

    “二十里,四十分钟,脉搏两息五下,一分钟心跳为…一百五十四下,一切正常。”大医官陈实功带着医官们围着结束训练的皇帝一顿检查。

    陈实功详实的记录了陛下每次训练的成果,四十分钟跑了二十里,这根本就不是陛下的极限,对于陛下而言,这也不是极限训练,只是保持体能的简单训练。

    按照陛下的体能,陛下的身体年龄,不是三十一岁,而是二十四岁。

    说实话,陈实功不认为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能在体能上战胜陛下。

    京师大学堂的学子,要参加军事训练六个月,陈实功作为大医官,对这些学子很了解,有的学子,跑个两百步气喘吁吁,怎么都跑不下去,跑个三里地,气喘如牛,跑个六里地,恨不得躺在地上。

    松江大学堂的学子的情况,也差不多。

    都是赤手空拳不带甲的情况下,三十一岁的陛下能打十个二十四岁的大学堂学子。

    陛下两分钟就跑一里地,而且全程速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等到大医官检查完,朱翊钧又做了几组动作,拉伸了下身体,简单盥洗,就去御书房上磨去了。

    没有一个好身体,根本不能这么勤快的上磨。

    相比较上磨,朱翊钧宁愿再跑二十里地,国事牵一发动全身,千头万绪,处置起来,要十分的慎重。

    “宁远侯这是要做什么?”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眉头紧蹙的说道:“他在西域,垦了七十万亩的棉花田?”

    “宁远侯在辽东就垦荒,这到了西域,不垦荒,心里不舒服。”冯保乐呵呵的说道:“侯司徒和宁远侯,都是垦荒的好手,这自古,耕战不分家的。”

    李成梁在西域过得很开心,至少他在哈密建的花楼有了好多的胡姬,冯保看过胡旋舞,确实好看,可惜陛下不肯让蛮夷入宫,否则上次选妃嫔入宫,也该有万国美人的。

    冯保做了充分准备,可惜万国美人直接被陛下否了。

    “行吧,垦荒就垦荒吧。”朱翊钧朱批了奏疏,让李成梁注意身体,如果觉得力有未逮,可以回来。

    垦荒,其实说的更加明白些,就是想方设法的把夷人种到土里去。

    李如松又领着京营出巡剿匪去了,这次去的是宣府,剿的是草原马匪。

    因为天变,北方苦寒,外喀尔喀七部有两部脱离了漠北,迁徙到了漠南,但是漠南的鞑靼人不允许这些放马奴到他们的牧场放牧,冲突开始出现。

    李如松率领一个骑营,去了宣府,北上开平府,应昌府,以百骑为单位,开始清缴这些马匪,一直从五月持续到九月。

    这次出巡剿匪,是皇帝批准的。

    李如松发现个怪事,他在京师镇守的时候,那些文臣就敢对他哈气,喋喋不休,说什么的都有,但每次他出征后,就没人敢胡说八道了。

    外喀尔喀部的马匪,完全没有到派出京营的地步,是李如松自己主动请缨。

    李如松在京师镇守,任意调动一百人以上的行动,都要层层批准,非常的麻烦。

    可是出征在外,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了,李如松手中就真的有兵了,文臣们再胡说,就要担心他带兵回来把刀子架在士大夫的脖子上了。

    在京的武官,是斗不过文臣的,强如英国公张辅,战功赫赫,依旧被三杨逼迫到不能上朝的地步。

    李如松去草原,更多的是练兵,大明骑兵,破阵有余,衔尾追杀的能力有些弱,更像是重骑兵,而轻骑兵在战场同样重要,缺乏环境,轻骑兵的训练有些困难,正好借着剿匪,把兵练了。

    京师十分安稳,凌云翼凶名在外,而且皇帝是驻跸松江府,又不是离开了京城就不回去了。

    朱翊钧忙碌了快一个时辰,才把手头的奏疏批完,这还是工作量减半,如果在京师,至少也要两到三个时辰。

    他处理完了奏疏,拿起了一本杂报,这本杂报的文章是自由学派的内斗,具体而言,是关于私有财产的确权。

    松江本地自由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