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六章 翰林院的文章,尽除空谈之风 (第2/3页)
荣,对契丹大字不屑一顾。
唯一对契丹文字有需要的契丹底层穷人,他们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这种大多数时候,完全用不上的契丹大字。
不得已,辽国为了推行契丹文,又创建了契丹小字,和朝鲜彦文、倭国万叶假名一样,契丹小字,是对契丹大字的注音。
表音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学习起来简单,可辽国科举、官文都用契丹大字和汉文,注定了这种表音文字在辽国倾覆后,变成了死文字。
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在文字里,始终被归为了方言的存在。
西夏文、女真文都是类似的命运,辽国、西夏、金国存在的时候,这些文字就没有多少人使用,等到他们灭亡后,这种没人认得的文字,更多只是证明他们存在过的痕迹罢了。
朝鲜的彦文也有类似的命运,朝鲜贵族不用彦文,都用汉文,只有底层才需要这种表音文字,学来也没什么用,药典、法典都是由汉字书写,学了彦文、万叶假名这类的表音文字,一辈子都是穷民苦力。
原生文明的国格很高,贵族里的贵族。
目前大明有接触的国家里,大明算是唯一一个称得上是原生文明的国家。
“按照翰林院的说法,表意文字是给贵族用的,表音文字是给穷鬼用的?”朱翊钧眉头一皱,他可是系统性学习过拉丁文,并且能听得懂、看得懂拉丁文。
翰林院骂街,把皇帝也给骂了。
冯保深吸口气俯首说道:“翰林们就是这个意思,之前有翰林上疏,说陛下学拉丁文,有失国体。”
不是皇帝做了过度理解,翰林们就是这么想的,堂堂天朝上国的皇帝,学什么蛮夷文字!
“他们清高,他们了不起!”朱翊钧一听有些无奈,他想起了《环太商盟通商章程》签订过程中的波折,他不学拉丁文,这些士大夫就敢借着通事翻译之便,拿皇帝当傻子糊弄!
“翰林院总算是有些用处了,发邸报吧,头版。”朱翊钧给了翰林院头版头条,其实翰林院这篇逻辑严谨、证据充足的论文明系列文章,解释了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天朝上国?
大明又为什么是天朝上国?
天朝上国是大明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甚至没有之一,就像西班牙,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就是其核心利益。
大明和西班牙的交恶就是因为大明在开海后,利用商品优势,疯狂的侵占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的底蕴。
环太商盟的建立,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因为环太商盟如果运行得当,就是大明在海上对泰西红毛番的攻守易形,是寇可往、吾亦可往的历史性事件!
身在其中的大明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代表着什么,但是从千年尺度去看,一旦大明夺取了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就是惠及千年的大事件。
一如汉武帝和匈奴的决战,当时看确实是有些穷兵黩武,但后世去看,就是千年遗泽。
而翰林院解释了天朝上国的定义,和大明为什么是这两个问题,这其实就是在解释‘我是谁’的人生大疑惑,非常重要,意义重大。
“但是,傲慢要不得。”朱翊钧朱批了这本杂报,从杂报转载到了唯一官报邸报纸上,除了高度肯定这篇文章的意义之外,皇帝也做出了明确的批示,傲慢要不得。
皇帝这种处理,看起来有点精神分裂,若是没价值,为何还要转载邸报?有高价值,居然还被皇帝批评了一句?
有价值、有道理但不能傲慢,对立且统一的思维方式。
朱翊钧翻看了冯保呈送的所有文章,论文明是雄文中的雄文,其他的文章,和这一篇,都差了点意思,但都很有价值。
比如讨论住坐工匠制的弊病,住坐工匠完全寄托于官厂的存在而存在,官厂亡则制度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比如讨论大明朝廷变迁,将大明历史切割为了四段,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之前;正统十四年到弘治五年;弘治五年到万历元年;万历维新及之后,这种切割法,代表着大明朝廷,政治逻辑上发生过改变。
这种断代,有利于人们理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比如讨论央地矛盾,着重讨论万历维新进程中,朝廷富、地方穷的困局,这种困局造成了,大工鼎建必须由朝廷牵头进行,地方衙门在大工鼎建中的作用为负的尴尬局面。
这数篇文章,内容非常的丰富,皇帝注意到的问题,这些翰林们同样注意到了,而且分析的极为深入,充分展现了读书人确实读过书这一事实。
“咱大明的笔杆子,不是挺厉害的吗?以前都干什么去了,怎么少宗伯一去,都知道该写什么了?”朱翊钧看着这些个杂报文章,每一篇都是言之有物,每一篇都是分析万历维新进程中,发现的新旧矛盾。
连松江府竟奢之风都在其中,每一篇都值得朱翊钧留在身边反复揣摩。
但之前,翰林院没有这种文章。
“少宗伯去之前,这些文章其实也写好了,但发不出去了,有才能的人,志向得不到伸张,尸位素餐之辈,窃居高位。”冯保解释了其中缘由。
高启愚没那么大的本事,可以无中生有,翰林院也不全都是袖手谈心性之辈,可是过去,有才能的人,被沉疴陋习给逼到了墙角里,无法生存,只能落寞的离开翰林院。
如此这般筛选,翰林院里全都是空谈之辈了。
高启愚到了翰林院,把过往积压的所有文章拿出来,发了数篇,翰林院的风气,为之一变。
这个活儿好干,也不好干,甚至是个萝卜坑,只有高启愚这种独臣才能干。
高启愚圣眷在身,他也根本不怕得罪人,反正陛下还年轻,他高启愚一定死在陛下前面,身后事,交给陛下就是。
大明朝堂里的独臣不算多,以前海瑞算一个,现在高启愚算一个,侯于赵算一个,王谦算半个。
“有道理。”朱翊钧认可了冯保的说辞。
“陛下。”冯保看了看月色,将一摞牌子放在了陛下面前,该翻牌子了。
朱翊钧的手在牌子上转了一圈,摇头说道:“朕有点乏了,算了。”
他看完了几本杂报,夜色已深,亥时三刻,万籁俱静的时刻,再翻牌子,嫔妃再从宫中来到御书房侍寝,就太晚了,折腾的所有人都不能休息,而且他五更天还要起来主持廷议,就懒得翻了。
即便是皇帝,他一天也只有十二个时辰,做了这些,就做不了那些。
强人政治,在复杂的矛盾冲和之后,往往会演变成对强人身体健康的考验,看谁活得久,看谁活得长,谁就能最终胜利,严嵩要不是太老了,徐阶也不是他的对手。
“臣遵旨。”冯保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宫里的妃嫔,对他这个大珰意见,本来就大,都觉得是他这个大珰,没有把时间安排好,才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