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章 双饷明军 (第2/3页)
矛阵后方,是负责远程攻击的弓箭手;弓箭手再后方,是射程更远的神臂弓。这是一种纯防御的阵型,试图用来对抗具有骑兵优势的敌人。
意大利人情况也类似。在最前,是手持超长矛的步兵。他们把长矛末端插入地面,然后用手扶住,做纯粹的守御姿态。长矛阵之后,是一些负责远程攻击的投矛手;再后面,是射程更远的弩手。可以说,与大宋的思路颇为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这个阵型,却遭到了瑞士人的嘲笑。
威尼斯人首先渡河,与瑞士步兵交战。瑞士人则一边用长矛手挡住他们,一边抽调了三百名手持双手大剑的士兵,突然冲向敌阵。这些人砍断长矛,迅速冲进阵中。威尼斯步兵大受震撼,随即开始动摇。整个一万人的大阵,坚持了不到一小时,就崩溃了。
关键时刻,威尼斯指挥官皮蒂利亚诺亲自提着剑跑到队伍中,警告士兵,身后就是河流,不要再继续逃跑,否则大家都跑不掉。就这样,才勉强维持下来。
然而,他们派去绕后的骑兵,迟迟没有动静。作为法军王牌的骑兵,也一直没有出现。
原来,查理八世认为情况危险,害怕自己被困在这边,就下令丢掉军中的财宝,然后率领手下骑士直接跑路了,把一无所知的瑞士人,给丢在了战场上。而同盟骑兵也都忙着去抢劫他们丢弃的财物,因此也同样没人去加入战斗。
发现雇主跑路,瑞士人也只能撤离战场,因此同盟得以宣布自己获胜。
瑞士人也离开之后,皮蒂利亚诺清点手下,发现少了五千多人,为此十分忧虑,担心没法给元老院交待。不过好在打扫战场之后,确认损失的只有两千人。
原来,尽管正在背水一战,但还是有数千名威尼斯士兵成功逃离战场,并且设法躲了起来。一直到战斗打完,才陆续返回。可能是他们水性比较好吧——要是紫帐汗国早年那批人也有这个水性,郭盖他们能半夜笑醒……
所以按理说,长矛在这个时代的欧洲,其实不是作为攻击武器的。
当然,也不是说,长矛阵不能用来冲击。只不过这个时代,更符合刻板印象的“长矛冲击”的军队,不在这边,而是在东方。
元末,江淮地区秩序混乱,一众“贼寇”割据地方,时而和元军作战,时而互相攻击。在这一时期,各种武装的头领,都喜欢起个外号,标明自己的特征——就像水浒传里那样。而这里,就出现了众多以长矛类武器为标志的外号。
在淮西地区,有张明鉴率领的“长枪军”活动。朱元璋攻占扬州之后,张明鉴投降,所部并入明军;另外太湖地区,还有“花枪军”活跃。
宣州地区,被“长枪元帅朱亮祖”占领。朱元璋亲自披甲上阵,朱亮祖没打过朱元璋,败走之后率部投降;在宁国路,有“长枪元帅谢国玺”,后来被朱元璋派遣邓愈击败;建德路还有“长枪元帅余子贞”,朱元璋派遣邓愈、朱文忠、胡大海等人将其击败。此外,还有职位更低一些的,比如江淮间起事的瞿通,外号叫“长枪千户”,后来也投奔了朱元璋。
可能是因为这种流行风尚,早期明军十分重视长枪使用。
明军的制式长矛,大约有4.1米,比瑞士人的还要长一点。但并没有像欧洲人总结的那样,更长的长矛一般更弱,而且只能呆板死守。相反,他们一反宋时思路,强调进攻和机动性。
在元军的交战中,明军多次通过长矛阵的快速移动,堵截、夹击乃至包围元军骑兵。主动用长矛冲击骑兵的案例,也颇为常见。
所以,论起长矛阵,中原明军才是经验更丰富的。也只有那边,长矛手才不是作为炮灰和新兵,而是作为主攻手存在。
元明战争影响深远,不但影响了紫帐汗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