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章 西京六部 (第3/3页)
的组织和调度,以便实际考察地方官府的运行情况,并且根据观察结果,对不少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所以,哪个地方的官府更高效、哪个地方物资比较充沛、哪里的民情发生了动摇……朝廷里要处理的这些事情,都要经过他手上。他给出的建议,肯定是目前最权威的。
不过这次,托马什神父和亨利队长,却少有地不太赞同他的看法。
对于袭扰行动,他们很有把握。因为他们的队伍里,很多人都算老江湖,早就在各地走南闯北,三教九流都接触过,明白怎么处置这种情况。亨利甚至认为,都跑到地方了,何必还佯攻,不如就打一下康斯坦茨试试。
他建议,不用先打出旗号,而是一直前进到镇子附近。他会亲自带领精干手下,先潜入镇子里,做好准备。等队伍赶到,就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之前,他们控制库特纳霍拉,就是用的这个办法。康斯坦茨那边人员混杂,外来的人把小镇挤得人满为患,更加不好管理,这样一来,希望还是很大的。
西吉斯蒙德招来的高级教士们,应该会躲在城中堡垒里,还有士兵守卫,时间不够的话,不一定好对付。但无论如何,这么打一回造成的效果,肯定比远远露头,吓唬一下敌人,要明显地多。而且,万一天父天兄保佑,真让他们把教会好好教训一顿,把这些教士、学者什么的,给一锅端了呢?
但公主和主教,都不答应他寻思的计划。
让娜公主告诉他,战争要考虑风险和收益,而这个计划的问题,就是收益太低。看起来,如果成功,可以干掉不少敌对方的学者和教士,但实际上,这些人本来就无关紧要。
其他不说,巴黎大学的德性,她可是很清楚的。如果之后的决战没有成功,那么就算干掉了一批人,也只不过让学校里其他人更高兴而已。他们只会一边谴责异端的暴行,一边庆幸占着位置的老家伙终于死了,给了自己一个上进的机会。
相反,只要回头能打赢西吉斯蒙德,那么校长大人和教授们,自然就会来到他们这边,开始论证他们才是正义的一方。根本不用理他们,人家自己就会做好这一切,然后上门请求打赏的。
她在紫帐汗国的时候,听过一个叫罗先生的说书人,讲三国故事。后来仔细一想,就感觉这些学者,其实和市井上的说书先生、写手,没什么区别——说书人是要讨市民观众的喜欢,得到打赏;而学者们则是要讨掌权贵族的喜欢,得到打赏。
只不过,和大贵族接触多了,这些人居然觉得,贵族的身份也是自己的身份,都是证明地位的机会,因此骄横起来,面对主子都敢龇牙咧嘴了。但是,稍微展露下力量,他们也会很快认清现实,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
进攻康斯坦茨,是有一定风险的。攻城会有一定的损失,如果动作慢了,还可能会被其他打着维护教会名号的贵族围攻,让这支宝贵的主力队伍陷入危险境地。而这些风险带来的回报,又微乎其微,不值得去尝试。
而且,要说效果,其实吓唬一下就已经足够了。亨利队长他们,常年在一线打拼,接触过的基层教士和文化人,都过于接地气了,因此可能意识不到。但就她了解,这些巴黎大学、教会里的学者文人,本事虽然不大,嗓门却是全欧洲最响的,肯定会一个劲地喊人救驾,想让动静小一些,都不可能。根本不用担心喊不来人。
大家都感觉有道理,接受了下来。两天后,托马什和亨利就带队出发了。
经过精简之后的部队,则继续向北行动——之前,道衍“主教”和“代理礼部大臣”冯·勒贝格爵士就提前做好了准备,相互配合,把吴王亲自写给北方诸侯们的信留中不发,防止外交努力又给搞失败了。而趁着暂扣信件的这段时间,道衍亲自出马,派遣使者频繁活动。礼部那边也通过汉萨同盟商人的关系,成功联络道了勃兰登堡的边疆豪族基佐夫家族,并且说服了与霍亨索伦家族不和的当地旧贵族们。
对方答应向他们出售粮草,以及及时通气。如果情况有变,说不还能进一步合作。因此,向北的路程,已经没有多大阻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