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章 西京六部 (第2/3页)
吴藩“国土”扩展的速度,让吴王自己都有点跟不上。
很多地方,与其说是设立官府,不如说是收编了一些过不下去、选择投奔他们的当地人团伙。如果按照大明本土的行政制度来,怕是把所有识字的人,全都填进去也不够,因此,也一直缺乏建立完善官府职能的条件。
至于如何增减损益,优先维持和扩大最关键的职能,根据需要调整官制……反正吴王和他的几个幕僚,都是常年在首都,没怎么下过基层的。问他们这些问题,就只能要么瞎寻思,要么拍脑袋。
甚至,吴王团队一直以来,都没能把很多基础理论想清楚。吴王本人就一边想要削藩,一边鼓吹周礼,搞得大家经常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这种情况下,王府的下属各组织,也是乱七八糟的。
唯一一个完善的组织,是王府的工正所。由于吴王府的特殊情况,这些人经常要组织修缮道路,兴建水利。很多工程,尤其是大路的修筑,都需要跨地域地进行协调和组织,乃至把不同公国治下、语言都有所不同的人,也拉到一起。
其他的不说,光是如何组织这些人一起干活,给他们管吃管住,压力就相当大了。因此,工正属下的机构,反而是最完善,也最有行动力的。至于其他方面,就得看具体情况了。
在之前的战争中,吴王府的中央机构,也遭到了打击和破坏,连吴王本人都一度失联。中央运转失灵,地方也找不到中央,加上缺乏预案,没有处置经验,使得不少官府机构几近瘫痪。
而在这一片混乱中,作为使者赶来的道衍主教,及时站了出来,着手恢复秩序。他安慰大家,说这也未必都是坏事。趁着之前的机构被战乱打破,正好重来一遍,把之前不好下手改进的地方,都重整起来。之后,就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道衍直言,为了应对战争,乃至这阶段作战之后的实际需求,必须设立更正规的中央机构。王府的编制并不适合吴藩目前的情况,之前的各种临时措施太过粗疏,而且很多地方分配并不合理。比如规模最大的工正所,现在已经大到编制远远不足、大批吏员都硬挂靠在各地地方上;而反过来,吴王府编制最大的军队,却常年空缺,尤其现在人数缩减,更是人人都有军官做……这些情况,都需要进行处理才行。
因此,他主张效仿前朝,在大明国都之外,增设“西京”,组建另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来应对急剧变化的局势。
他说,洪武年间,当时还是太子的天平皇帝,就专门奉命巡抚西安,考察那里是不是能作为都城。不过,因为关中残破已久,计划没能成功。但这也显示出,当国土面积过大时,偏居一方的都城,确实对行政能力造成了阻碍。因此,增设陪都的呼声,一直没有断过。
而现在,大明各个地方,没有比吴藩距离首都更远的了。公文传递、物资往来,都极为困难。当地民情,也和中原相差很大。这种情况下,要求在这里设立西京,也是合情合理的。
吴藩之前已经自己设置了不少地方州县,还给各地设立了六科、六房等机构。偏偏是藩国中央,比较混乱,一直没有明确采用这些编制。现在,应该趁这个机会,把完整的六部组织起来了。
至于名分上的问题,他来的时候,由于距离太远,朝廷给了他符节,还有颇大的、见机行事的授权,完全可以先把临时机构组织起来。然后,写一封信,托锦衣卫送回去,等天子的批复。
这段时间,大家就都以代理的身份,先把所需职能运作起来再说。如果那边同意,就集体转正;如果不同意,就看朝廷那边有没有更好的安排,或者再想别的名号,总之也不至于有太大影响。真要是出了什么问题,他也乐意担着。
见他这么表态,大家也就答应了下来,吴王以下众人,也因此更加敬重他,希望他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趁机推行大家一直想要、但总是拉不起来的完整大明制度。不过他对此倒是比较谨慎,表示明制适不适合这边地方上的情况,依然需要观察,不能盲目套用。
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他一直亲自参与军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