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断齐王半臂 (第3/3页)
缓步而入,手中持着方才由礼部送来的官名册。
“这是本月国子监新进士士籍。”
她将册放于案前,轻声道,“其中两人曾与‘鲁彦行’共游书肆。”
朱标目光微凝,取过名册细看,指尖停在其中一列:“此人,林修?”
“正是。”顾清萍道,“他与鲁彦行之交极密,三日前曾共出入齐王旧宅。”
朱标拈起书册,沉声道:“鲁彦行,其人何由?”
“传其出身寒门,却好古策奇学,言行锋利,有志者归之。”
“可惜,这样的才,不归于道,而入于私。”
顾清萍迟疑片刻,轻声道:“殿下,您该与皇叔讲明此事。”
朱标摇头:“他早知。”
顾清萍一怔:“您是说……朱王早已布探?”
“若我得之,他定已知之。”朱标放下册卷,“但他不动,说明他在等我动。”
顾清萍不解:“等您?”
“等我明白,这不是皇叔护我该护的,是我自己要斩的。”
“若今日我不能自清东宫,明日谁又信我能统天下?”
她望着他,眸中隐隐波动。
朱标站起,步至窗前,望着远处霞光:“齐王此举,虽未成局,但已是预兆。”
“我得先一步。”
三日后,东宫召讲,朱标亲登讲席,诸士皆集。
这日讲题,非经、非策,而是一篇奇文,朱标亲手书就,题曰《分权之度》。
开篇便道:“大统之下,权有分合。合则为一心,分则为百意。若百意汇于一心,天下安;若一心为百意所分,天下危。”
此语一出,堂下一片寂静。
韩清风亦在座,眼神复杂。
朱标继续讲道:“古之君臣,分权有道,君不亲小,臣不僭大。”
“可一朝之中,若臣不知位,亲王不守节,士不守礼,便是分而无度,力散神离。”
“权非畏,唯有正。”
“今日我讲此,不为争,不为诛,只为示。”
“凡建德堂之士,若以才自居,而忘东宫之义,其才可废;若以智私交,而弃天下之公,其智可斥。”
“人之所讲,不可离其本;心之所向,不可背其纲。”
语毕,一堂肃静。
朱标目光如炬,扫视诸人:“讲席之外,若有挟策入私,通王府、纳奇书者,自此日后,不录名,不列职,不观讲。”
“且书榜立于堂门。”
堂下,有人低头,有人色变,有人面如常。
韩清风站起身,拱手一礼:“殿下之言,正也。”
“清风虽言多锋利,却不敢乱其节。自今日起,愿亲自监其言行,列士籍之上,复审三阅。”
朱标略一颔首:“如此甚好。”
讲罢,堂中如释重负。
而当日傍晚,王府密室,朱瀚静坐榻前,听完黄祁回报,面色淡然。
“太子既已出手,齐王自然知难。”
“但……他若执意再动,便不再是‘警’可以止的。”
黄祁问:“王爷准备何策?”
朱瀚望着窗外夕色渐沉,缓缓道:“齐王府中,有一人名卫俊,旧时曾为我效力。”
“我若令其重归,便可断齐王半臂。”
“传我旨,召卫俊入王府。”
“朱榑……是时候让他知,他不是那块‘石头’,是风起的尘埃。”
而此时,宫城之外,鲁彦行静坐于齐王别院之中,案前一封未启之奏。
朱榑负手而立,望着他:“太子出手了?”
鲁彦行点头:“今日之讲,封我三道。再留堂中,便是自斩声名。”
朱榑冷笑:“朱标……终于露出了太子之势。”
鲁彦行却低声道:“但他未斩我名,未搜我迹,未遣人寻我根底。”
“这说明——他还不敢。”
“他还要顾王爷之意。”
朱榑未语,只缓缓拂过袖边,眼中寒意乍现。
“那便继续。”
朱瀚未着常袍,而是一袭月白衣裳,立于王府东廊,指间轻转一枚玉扳指,眉头微拧。
黄祁匆匆而至,面色肃然,低声禀道:“王爷,卫俊已于昨夜三更时分入府,此刻候于后堂。”
“他可还稳?”朱瀚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