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9章 新纪录诞生!这一世,没有遗憾 (第2/3页)
臂频率4.4次/秒,步频4.6次/秒,能量浪费严重,速度仅提升至8.8米/秒。
勒梅特里核心稳定性不足,弯道加速时躯干出现左右晃动,速度提升缓慢。
范·尼凯克则因踝关节发力不足,速度停滞在9.1米/秒,三人仍位列3-5名。
当然挑这些人的毛病,那是因为。
他们现在和谢正业在对比。
如果你换个人和他们比。
那可能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
甚至变成溢美之词。
竞技运动就是这样,人比人气死人。
你原本是得到赞美的方面,和某些人一比可能就变成了缺点。
就是这么简单。
没有任何的道理可言。
比不过。
就是缺点。
就得被拿来说。
如果你能赢。
即便是你的技术不怎么样,跑得很一般,那也会有人把你吹上天。
参考之前的博尔特。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弯道途中跑。
技术核心是“维持速度稳定与重心持续控制”,谢正业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扩大。
谢正业的“重心稳定控制”技术展现极致精准。
此阶段他的躯干倾身角度始终保持28度,无任何波动。
头部与脊柱的直线状态持续,目光始终锁定弯道弧顶切线。
外侧腿与内侧腿的蹬地力度比稳定在1.2:1,远远的小于爱德华波动在1.3-1.5:1。
步长差控制在0.3厘米以内。
之前的谢正业跑起来如果还是少年义气锐气十足,但是技术的控制力不够。
那今年跑起来。
在同样锐气爆发的情况下。
技术也变得更加的细腻。
掌控的更好。
这让他的整体跑动观赏性。
也看起来更舒服。
爱德华的“步频波动”问题彻底爆发,为追赶谢正业,他试图提升步频,却因腿部肌肉疲劳,只能稍微放弃。
让自己多去保留一些体能。
等极速的时候再把速度提上去。
肌肉是要稍微休息休息。
就能够继续爆发。
就是这么简单。
就是这么神奇。
阿什米德此阶段出现“摆臂过度内收”问题,内侧臂摆动时贴近躯干,导致上肢辅助向心力不足,躯干不得不额外倾身2度,速度继续拉胯。
勒梅特里通过加大蹬地力度试图提速,但股四头肌肌电活动强度已降至最大收缩值的80%,效果有限。
范·尼凯克则凭借较强的核心力量,步频步幅相对稳定,速度维持在9.0米/秒,逐步逼近勒梅特雷,三人名次变为阿什米德第三、范·尼凯克第四、勒梅特里第五。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弯道极速。
技术核心是“在维持向心力的同时,最大化推进力输出”。
谢正业的“能量守恒”技术优势凸显。
谢正业的技术关键是“减少非必要耗能”:他的摆臂幅度始终控制在40厘米,避免过度摆动消耗能量;外侧腿蹬地时,仅动用股四头肌、臀大肌等主要发力肌群,小腿肌肉活动强度控制在最大收缩值的75%,为后续出弯储备体能。
同时,他的身体与赛道切线的夹角保持在15度,空气阻力系数稳定在0.78,爱德华那边因躯干晃动升至0.83。
爱德华在稍微休息一下后,重新有了能量。
极速爆发起来,继续追赶。
谢正业看着这个20岁就曾经跑出了是19秒81还是逆风局的少年天才。
还真有些可惜。
可惜什么呢?
可惜这么多年。
你还是这样啊。
没有寸进。
反而在不断落后啊。
后面几人阿什米德第三不变。
勒梅特里倒反而是在极速上压了过去。
重新找回了优势。
回到了第三。
范天王人整个职业生涯辉煌无比,但是不是现在。
现在他是主攻400米。
200米还在开始试水。
100米甚至都没怎么跑过。
那自然是在弯道的极速爆发上,处理的不是那么好,不如勒梅特里在这里做的收放自如。
弧顶要来了。
弯道弧顶的关键过渡,技术核心是“在弯道最陡处保持发力连贯性,避免节奏中断”。
谢正业的平顺过渡技术让他继续拉开差距。
谢正业过弧顶时,采用“渐进式调整切线”策略。
逐步向弯道外侧切线偏移。
每10米偏移2厘米。
至150米弧顶结束时。
已贴近赛道内侧与外侧的中间切线。
整个过程无任何突然变线动作。
他的躯干倾身角度从28度缓慢降至25度,避免因弧顶处向心力变化导致的失衡。
同时,内侧腿蹬地力度适当提升,与外侧腿力度比从1:1.2调整为1:1.1。
以此,平衡弧顶处的受力差异。
高速摄像机显示,他过弧顶阶段的步长波动仅0.2厘米,蹬地时间稳定在0.17秒,速度维持极佳,节奏未受任何影响。
爱德华过弧顶时出现“节奏断层”,因肌肉疲劳,他过弧顶时未能及时调整切线,仍沿内侧赛道硬切,导致向心力突然增大。
不得不紧急提升躯干倾身角度至31度。
还好他也算是身经百战少年成名,这里的技术调整危机克服都做得很棒。
弧顶一过,开始进入下弯道。
这里技术核心是“躯干倾身回正的时机与速度控制”,直接决定后续进直道的衔接效率。
以往谢正业在这里都做的太毛躁了。
有点凭自己的身体天赋硬来的感觉。
现在?
就要做的好的多。
谢正业的“倾身回正预判”技术极具前瞻性,从弧顶开始,他便根据直道距离预判回正节奏,躯干以每秒2度的速度缓慢回正,至下弯道结束时,倾身角度降至10度。
整个过程与步频完全同步。
每回正1度,对应1步。
他的外侧腿蹬地力度逐步减弱。
从2.8倍体重降至2.6倍体重。
内侧腿蹬地力度相应提升,形成“内外侧发力平衡”的过渡。
同时,摆臂幅度从弯道时的“外侧大、内侧小”调整为“对称摆动”。
如果说今年之前他都更多是凭借身体本能天赋本能来带动技术。
那么现在你就能从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技术感。
这就是普通人第一眼看过去最直观的感受。
爱德华过这里也做得不错。
下弯道整个速度都压了过来。
可,整体还是谢正业更胜一筹。
爱德华做的还不错,但是另外一个人阿什米德,就没那么幸运。
阿什米德的“仓促回正”技术漏洞明显。
过了弧顶突然开始回正躯干,倾身角度从28度骤降至12度。
回正速度达每秒8度。
远超合理范围。
这种突然回正导致他的重心投影点向前偏移8厘米,出现“前冲”趋势,不得不通过减小步长来维持平衡,进直道前已完全失去追赶节奏。
弯道进直道!
其实也一直到这个时候,谢正业的领先优势都不明显。
虽然还是领先。
但没有想象中能领先那么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