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西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西征 (第1/3页)

    深秋的江淮原野。

    金红交织的稻浪翻动着。

    广袤的田野间,朝廷的诏令如同凛冽的秋风,吹动了这片土地。

    一支支由身着素色公服的官员和各地州县吏员组成的清田队伍,打破了乡野的宁静。

    他们肩扛着丈量田亩的木规竹绳,腋下夹着记录田亩旧状的鱼鳞图册,跋涉在纵横交错的田埂间。

    官吏们目光如鹰隼,选定区域,随即便有衙役将长长的准绳绷得笔直。

    “啪”一声,绳索落地轻响。

    他们手持丈杆和测绳,在广袤的田畴间来回穿梭,细致丈量土地尺寸。

    负责记录的胥吏则盘腿坐在临时搭建的木案前,埋头于摊开的册页,笔尖蘸满了浓墨,双目紧紧盯着丈量数据与旧册的比对,凡有出入之处,毫不留情地圈注上醒目的红色。

    远处目光所及之处,是那些被高墙、竹林环绕的乡绅豪强庄园。

    往日高耸的大门,今被清田的队伍不断叩开。

    这一次他们早得了风声,朝廷要以雷霆手段清田,先由江淮而始。

    这些养尊处优的地主们面皮紧绷,有人急切地挥舞着不知哪个朝代的发黄“祖契”,声称田产界线模糊不可辨;或强作镇定地围住官员,引经据典地狡辩。

    然而大势不可阻挡。

    胥吏们散去后,又如群鸦回巢后回到朝廷派来的专使面前禀告,诉苦。

    但专使面色冷峻,猛地将一面黝黑沉甸、刻着“考成严纪”四个大字的青铜令牌高高举起。

    “你们也不要为难本官,此乃朝廷明文。”

    “此番清丈,关乎社稷赋税根本,更是国朝革故鼎新之大计!尔等务须戮力同心,秉公执法!凡敢敷衍塞责、徇私舞弊者,考成簿上劣迹斑斑,必直达天听,官路前程,尽付东流!”

    这令牌举起后,下面的胥吏也不由咋舌。

    而曾与地方豪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吏员,此刻也只能摇头。

    在专使鹰隼般目光的逼视下,众人再不敢有半分徇私之念,只能咬牙,将一本本账册上隐藏多年的“黑田”数字,一笔一划,颤抖却清晰地誊写清楚上报。

    远远观望的农户们聚拢在田垄旁的古树下。他们穿着褴褛的短袄,目光复杂地投注在豪门大院。

    “啧啧,看这阵势,朝廷动真格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佝偻着腰。

    一名读书人道:“这回朝廷是铁了心了。”

    此刻田垄间,丈量的队伍所过之处,绳尺如刀。

    地间的尘土被无数匆匆的脚步扬起。

    一册册新的鱼鳞图册被勾注清楚,众百姓看着每一次丈杆的精准落下,每一次绳尺的笔直绷紧,以及朱砂笔的不住落点。

    在农田不远处,有一张大伞遮蔽着秋日。

    方才威风八面的专使正向尚书省主事周行己汇报。

    周行己听了专使的汇报后,点点头道:“很好,汝当知道报效朝廷,首当报效于司空!”

    “只要肯用心办事,不怕得罪人,司空定会给你前途!”

    专使闻言沉声道:“下官明白。要不是得罪人的事,以下官的出身,这差遣凭什么落到下官头上。”

    周行己闻言笑道:“这才是司空愿意听到的话,也是司空要的人!”

    周行己虽释褐不过数年,但已满是官场上的口吻。

    “日后仕途可期。”

    而专使道:“下官办事不为升官,只求百姓不再受豪强转嫁田赋之苦,只要能为天下百姓的福祉尽力,致万世太平,下官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周行己微微一惊仔细看去,似在辨认对方的话是不是真心。

    但见专使正色道:“下官是太学出身,乃横渠门下,师从芸阁先生(吕大临)!”

    周行己当即露出钦佩之色道:“原来是横渠门下,难怪有此风骨,失敬失敬。”

    “但你放心,司空素来有功必赏!”

    这名专使抱拳离去。

    周行己目送对方离去,感慨道:“有这等人在,何愁横渠先生宏愿不能达成,不能致万世之太平!”

    “治国先治吏,先有治人才有治法!”

    “这便是司空的以义治国。”

    江淮清丈田亩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天下各路皆看着江淮一路。

    朝廷言语纷纷,章司空如今威势了得,当初熙宁元丰三令五申推行不下去的方田均税法,竟在江淮推行下去了,以后倘若灭了党项,则又当如何呢。

    ……

    大雨像匹脱缰的野马,疯狂抽打着辽国南京幽州府纵横交错的街巷。

    冰冷的雨水汇聚成浑浊的细流,沿着青石板的缝隙肆意奔涌。

    辽国巡骑铁蹄溅起的水花,粗暴地泼溅在路旁缩着脖子避雨的摊贩身上。

    整座城池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汽里,唯有城西北那座高耸的天宁寺塔,顽强地屹立在重重雨幕中。塔身十三层密檐在雨水的冲刷下,轮廓渐渐模糊。

    南院枢密使衙署内。

    新任枢密使的萧挞不也——这位接替了名将耶律斡特剌,执掌南院大权的契丹重臣——端坐上首。

    前任因北阻卜叛乱声势浩大,已被国主耶律洪基紧急调往北院,擢为枢密使兼西北路招讨使,正领军在漠北的漫天风雪中与磨古斯苦战。此刻萧挞不也面前,坐着的是远道而来的高丽使者金吴宗。

    金吴宗恭敬递上国书。萧挞不也一目十行地扫过,目光锐利如鹰隼。

    “大宋在登州日夜操练水军,舟师器械皆备,声势颇壮……渡海北上之意,恐非空穴来风?故恳请大辽上国速速准备!”金吴宗言道。

    萧挞不也放下国书道:“贵使所言兵事,非同小可。本王虽忝居南院枢密之位,然抽调兵马、在于国主亲裁……非我南院此刻可擅专。”

    金吴宗欠身再道:“外臣并非僭越,实为大辽基业计!漠北阻卜之乱,虽如燎原之火,一度威胁贵国上京,但大辽根本要害,仍在南京、中京!切不可为平漠北,将南京、中京的精锐北调,致腹心之地空虚!”

    “哈!”萧挞不也爆发出一阵笑声,“大宋河北兵马?本帅与他们交过手!其根本不足以与我大辽铁骑相抗衡!”

    “何况宋、辽、夏三国盟约在先,笔墨未干,章越再强,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对方走后,萧挞不也脸上才露出几分沉重。他方才在金吴宗面前极力维持的云淡风轻,此刻已全然不见。

    一旁侍立的心腹将领小心翼翼地低声道:“禀大王,昨日国主……已将云中、大同府方向的两万兵马,也下令北调了……全部划归斡特剌枢使麾下……”

    “哦?连云中的兵也调走了?”萧挞不也转过身道,“这不是说……若河西党项那头出了变故,我大辽,竟连一支就近的、可急赴援应的偏师……都派不出了?”

    那将领道:“……是……大王。我大辽眼下能动用的力量……恐不多。”

    萧挞不也缓缓踱回案前问道:“你……大宋那位‘诸葛王猛再世’的宰相……会不会……抓住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出兵,直袭党项腹地?一劳永逸地……”

    将领道:“这泼天大事……这……属下实不敢妄加揣度。”

    萧挞不也叹道:“下去吧!”

    ……

    章越在书房舆图前看着地图,对左右道:“原来打算元祐四年秋夏之际,便出兵伐夏,没曾想到,这次阻卜叛乱,辽国居然手忙脚乱,进退失据。”

    沈括,黄履,苏颂,许将都坐在舆图前。

    “是啊,辽国抽调原先镇守云中的重兵北上,如此还有什么兵马支援党项!”

    许将道:“可是党项一向恭顺,这几次接待本朝官员,对于本朝官员言语中的嘲讽竟一点都不发作,令人找不到口实。”

    章越闻言笑了,有句话是打赢不嘲讽,等于没打赢。

    他派往党项的大宋官员,言语和作派上就如同辽国当年至大宋一般。

    面对蛮横无理的大宋官员,党项居然处处忍让,令许将他们找不到一点用兵的口实。

    章越此刻正色问道:“诸位,若现在西征几成胜算?”

    “若辽军兵马不来援,可以有七成!”沈括谨慎地报出了一个数字。

    黄履道:“司空,既是七成,是时候下决断了!”

    章越闻言沉吟不语,黄履脸上有些焦急,作为章越几十年的朋友,知对方总是在关键时候缺乏魄力,显得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之前兵谏之事也是这般,都要下面弟兄们架着,方勉为其难地与高太后掀了桌子。

    许将道:“之前按元祐四年秋夏之时伐夏,朝廷秘密准备,而今提前兵马钱粮都未齐备。”

    “只因为辽军抽走云中兵马,会不会太冒险了一些。”

    沈括道:“即便辽军全面介入,我西军也未必惧于与辽夏同时一战。”

    许将道:“未必惧于,也就是说把握并不大。”

    “举国之战在此一役,岂可儿戏?”

    章越于图前凝目片刻,问道:“之前夏州守将,西南统军仁多保忠,夏州守将嵬名济不是与我军有往来,还将党项内部密告禀告,之前嵬名济不是说有意献夏州降伏吗?”

    宋与党项多年交战,党项众多名将被宋军或擒或杀或降,而仁多保忠,嵬名济算是硕果仅存的,但他们私下也早与宋军早有往来。

    甚至早早便暗中为宋军提供情报。

    这样官员和将领在党项中不占少数。现在党项名将凋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这船还没有沉的时候,早早就有人想跳船或换船了。

    “恐怕没有出兵,这些人还是下不了决心。”沈括如实言道。

    顿了顿沈括又道:“司空或可以先调动大军钱粮!到时候打不打再说。”

    章越摇头道:“一旦调动,辽国党项就明白,几十万兵马的动静根本瞒不住。”

    黄履起身走到章越身后道:“司空,兵马军争之事难在前面,就好比势如破竹,劈竹最难的就是前面几节,下面各节就随着刀势分开。”

    “而今下决心一战,未必有想得那么难。”

    沈括道:“自司空提出积小胜为大胜后,陕西各路人马以浅攻进筑之法,步步为营,今已令党项心腹之地尽失。”

    “毕其功于一役之时就在眼前。”

    章越转过头来道:“是否太仓促了。”

    “我们这不是在下棋,但又是在下棋,每个棋子下面是多少的性命,多少的钱粮!”

    顿了顿章越道:“之前降伏而来的野利信义等人要善加利用,让他们继续写信给相熟的党项将领。”

    “既是联络,也探听党项之内的动向。”

    “另外派一使者至兴庆府,命李秉常即刻入京朝拜!”

    黄履,沈括,许将闻言都露出了笑意。

    黄履道:“我这就去办!”

    黄履走后,章越对二人道:“军争之事,最要紧是两国从上到下的信心。正如下棋要轻,没有把握不易下重手。”

    “兵败之后,一战不如一战乃常有之事。故吕吉甫有句话与我说得极是,那就是‘兵败言微’。那么反过来就是‘兵胜言重’。”

    “李秉常兵败之后,无论进不进京,对他而言都一样。但是咱们是礼仪之邦,有些话还是要讲在前面!”

    沈括笑道:“如丞相所言,但凡什么事,咱们都先干了再说。”

    “往哪里走都是朝前走!”

    众人闻言都笑了。

    黄履道:“朝廷还是要节用,皇太后要修瑶津亭,又是修两宫宫室,这钱已是费了两百万贯,但昨日告知皇太后寿辰今岁要大办,这预算还要加增一百万贯。”

    说到这里,众人脸上都没了笑容。

    皇太后修完园子,还要办大寿啊。

    章越沉吟,这时候向太后来掣肘,之前要修园子,而今办大寿,就是怕自己多事。

    历史上张居正对李太后也是有求必应的,不过话说回来,自己也怕落得与张居正一般。

    这顾命大臣着实不好当啊。

    许将愤慨言道:“天下还未平定,便兴此奢华之举,往往都是国家衰败的前兆。”

    “以财力而论,现在西征确实并不宽裕,是不是请陛下转圜。”

    章越点点头,许将所言确实有此担忧,天下未定朝中便有马放南山,歌舞升平的意思。

    还有朝臣嫌自己多事,差不多就可以了,难道真要完完全全完成先帝遗愿。

    章越道:“陛下在此间也是难做。”

    “之前攻下灵州,也是太后陛下全力支持,拨下两千万贯之内帑。而今皇太后问朝廷用钱操办大寿,亦无可厚非。”

    “不过禀告皇太后,明岁她四十五岁寿辰到时候必是大办,今年先紧一紧。”

    章越送数人出门,片刻后沈括去而复返对章越道:“丞相,有一句话我在心底不吐不快。”

    “下棋者争先,此乃灭夏最好良机,错过此时,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