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解决之策 (第2/3页)
,周边没有任何遮挡物,想偷听都不可能。这时,秦先才道:“我懂你们的心情,只不过,还要告诉你们句实话。”
“秦大哥但说无妨。”
“我们这帮人已算是太孙太子一派的。不说等待太孙,起码等到太子登基才有回家的可能。陛下虽年近六十,但是,太祖八十余还活得好好的,这个时间,真不知道要等多久。不瞒兄弟说,待到柴河堡有粮有医,我便会让家小过来。”
眼下却是不行。多来一口人,等于多吃郑家许多粮。最后,秦先起身,拍了拍郑智的肩头,建议:“兄弟,实在想闺女,还是想别的辙吧。”
事实上,除了把人接过来,哪还有什么别的法子?
郑智长叹一声,道:“我已想好了。明年春上,七七便五岁了。只按周岁,也过了三周,和你先前去凤城的年纪差不多,想是能适应北地的寒冷。中秋过后,咱们就去信宣府,和母亲说一声,来年春上便派人去接七七。”
这怎么一样啊!
顾遥叹息。她虽是差不多年纪去的凤城,但是,她是个假孩子、真大人啊!况且,她自己当年适应得也很不容易啊。尤其是北上之路,面对伯父时的不自在,顾遥问郑智:“这一路少说要个把月的,你我都走不开,派谁接放心?”
郑智不过是才在秦先的透漏下,有了接女儿来铁岭得初步意识,并没有真正规划。见问,他打着哈哈,因道:“我们两家这么多人,还怕没人?”
说着说着,还真叫他想到了。顺着先前的嘚瑟劲,他理所当然道:“七七有叔叔,有舅舅,尤其是舅舅,还不止一个,叫他们送呗。”
嫡亲的大舅舅顾珩才得的儿子,顾遥还千里迢迢的送了贺礼。就冲这个做姑姑的心,顾珩这个做舅舅的,也没不送七七的理由。除却大舅舅,二舅顾珺还未定亲,也能送;还有庶出的舅舅顾清商,已长成十四五岁的少年,带点人,定能把人送到。
是啊,七七,的确不缺舅舅,顾遥越想越觉得合适,恨不得这就回去提笔写信,被郑智拦住了。
郑智道:“过了中秋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