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一百六十四章 蓦然回首 (第1/3页)
接下来的日子,苏录每天都一早到朱璋宅中报到,从早到晚高强度学习。
十天时间一日不辍,连上元节都没休息。每天晚上回家还要整理大量的课堂笔记,把先生讲的知识点归纳串联,一点点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完事儿还要预习第二天先生要讲的内容。他虽然已经把《小戴礼记》背得滚瓜烂熟,但那还远远不够,得以官方指定的科举用书《礼记集说》为根基,再结合郑玄的注、孔颖达的疏,把‘汉唐训诂’、‘宋明义理’全都了然于胸,才能跟得上刚山先生的课程进度。
只要稍微一偷懒,第二天肯定就有听不懂的地方……
就连朱子和这种举族期待的天才少年,都沦落到要靠苏录的笔记续命的程度。没有义父的奶,他甚至跟不上进度啊!
苏录也终于明白,读书人为什么不愿意治《礼》了。无它,就是学习压力太大了……三礼之外,必须要辅以历代注疏,再加上《春秋》内外传、同时还要结合整个三礼相互佐证。
学习内容之繁复,体系之庞杂,远超另外三经,也只有《春秋》这个难兄难弟能一较高下了……《春秋》白文字数虽然不多,但要了解基本史事,《左传》就是二十万字,因此治《春秋》的也极少。
所以唐代明经科,才会把这两经定成大经。
但为什么还是有读书人愿意治《礼》呢?比如刚山先生,哪怕放弃科举后,依然皓首穷经,孜孜不倦?
用朱璋自己的话说就是:
“《仪礼》《周礼》,乃圣教正宗典籍,儒家治学之根本也;《礼记》者,孔门后学阐释经义之辅翼。至于《论语》,实乃孔子授业解惑、师徒问答之语,辑录成编,非为经旨正源。今之学者,若舍《仪礼》《周礼》而专务《论语》,徒耗光阴,终不得其门而入,岂不谬哉?”
苏录听懂了,朱三爷的意思是,《仪礼》和《周礼》才是儒家的‘正版教材’,《礼记》是孔学门徒们攒出来的教参。而《论语》只是孔子教学过程中的‘答疑内容选编’,或者说‘金句集’……
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儒者,就得治《礼记》!而且不能敷衍,必须沉下心来经年累月地大治特治,内治外治混合治!
总之,在朱三爷看来,治《礼记》的才是真儒家。治别经的,都是投机取巧、拈轻怕重、满心功利的伪儒……
这话苏录听着好耳熟,就像他上辈子大学里的鄙视链,但也就是听听而已。
在他眼里,五经都是功名敲门砖,谁也不比谁高贵……
当然,这块砖真的太难了。虽然也有官方指定教参,但上课时,刚山先生说,《礼记集说》太偏向普及了,不足以阐发微言大义,还要辅以郑玄的《礼记注》,但郑注又有诸多晦涩之处,所以要用孔颖达的《礼记正义》疏解郑注……
总之,参考书之外,还有参考书的参考书,还有参考书的参考书的参考书……没有师父领着,根本就没法入门。就算师父领进了门,也没法学艺在个人,因为师父一撒手,弟子就懵圈。
苏录也就理解了,朱璋为什么脾气那么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