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6章 舆论的反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66章 舆论的反击 (第2/3页)

澜:“我明白了。”

    挂断电话,秦筝看向一旁早已将无数预案烂熟于心的苏沐,眼神凌厉如刀:“开始吧。把我们这段时间承受的所有脏水,连本带利地,全部泼回到他们身上去!”

    苏沐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飞快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下一行指令,嘴角勾起一抹微笑:“老板,战争,开始了。”

    一场教科书级别的舆论反转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风暴的第一颗火星,并非来自任何娱乐媒体,而是由一家向来以严肃、权威著称的官方法制新闻网的社交媒体账号点燃的。

    深夜十一点,就在#现实版雨夜屠夫落网#的词条还霸占着热搜第一时,一篇名为《艺术与罪恶:演员的共情能力如何成为破案的利刃?》的深度评论文章,悄然上线。

    文章并未直接提及陈言的名字,但字里行间,所有的指向都清晰无比。

    它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复盘了“模仿杀人案”带给社会的恐慌,随即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当一个演员对反派角色的理解深刻到极致时,他是否也能最精准地洞察同类型罪犯的心理?

    文中,一位匿名的“资深刑侦专家”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本次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我们确实借助了来自文艺界的‘非传统’视角...

    那位塑造了‘雨-夜-屠-夫’角色的年轻演员,以其超凡的共情能力和对角色心理的深刻挖掘,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为关键的心理侧写,精准地预判了凶手的表演型人格和其渴望被认可的致命弱点。这为我们后续的抓捕方案,提供了决定性的方向……”

    文章的最后,更是将整个事件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将曾经因‘过于真实’而备受指责的演技,转化为刺向罪恶的最锋利的刀。这不仅是一次跨界合作的胜利,更是对‘艺术服务于社会’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那些曾经施加于他身上的‘罪名’,在这一刻,都化作了他最闪亮的‘勋章’。”

    这篇文章,就像一颗投入滚油的火种,瞬间引爆了整个舆论场。

    如果说法制新闻网的文章是拉开序幕的号角,那么,市局官方微博在半小时后发布的一条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