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4章 绘声于伞 (第2/3页)
我没有急着动手,而是先在舞蹈室里,找了个角落坐下。
我闭上眼睛,放空大脑,用我的左眼,去感受这个空间里残留的气息。
我能“看”到,空气中,漂浮着无数淡淡的光点。
那是小雅日复一日的练习,留下的汗水蒸发后的痕迹。
我能“听”到,地板的缝隙里,传来一阵阵轻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震动。那是她无数次跳跃、旋转,留下的足尖的回响。
我甚至能“闻”到,墙角那架落满了灰尘的旧钢琴里,散发出的,带着一丝丝腐朽气息的,属于音符的“味道”。
这些,都是构成小雅执念的一部分。
这些,都是我需要的“颜料”!
我从随身的工具包里,拿出了几个小小的玻璃瓶。
我走到那架旧钢琴前,小心翼翼地打开琴盖,从琴键的缝隙里,扫出了一些陈年的木屑和灰尘,装进瓶子里。这架钢琴,曾为她伴奏过无数次,它的身体里,还记忆着那些旋律。
然后,我走到舞蹈室中央,她昨晚起舞的地方。我蹲下身,用一把小小的刷子,轻轻地,从地板的划痕里,扫出了一些更细微的,带着松香味道的木屑。这里,是她执念最重的地方,残留着她最强烈的“意”。
最后,我拿出了那张《月光奏鸣曲》的唱片。我没有破坏唱片本身,而是看着唱片封套上,那副在月光下的湖泊的油画。秦阿姨说,小雅生前最喜欢这幅画,她说,这幅画让她能“看”到音乐。
我用一把小刀,极其小心地,从封套的画上,刮下了一点点比粉末还要细腻的,蓝色的颜料。
这,就是乐曲的“灵魂”。
带着这几样特殊的“颜料”,我回到了伞店。
我关上店门,拉上窗帘,点燃了一根有静心安神作用的檀香。
制伞的过程,需要绝对的专注。
我选了一把上好的竹骨伞架,铺开一张用特殊手法鞣制过的,半透明的宣纸伞面。
我将从钢琴里取出的木屑,和从地板上扫来的木屑,混合在一起,用我自己的血作为引子,研磨成一种深褐色的粉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