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八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四十八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第2/3页)

他村子里的发小就邀请他加入起义军。在军中,他靠着个人实力的突出表现得到了起义军首领的赏识,并且相貌堂堂,又娶到了起义军首领的女儿。”

    “后来他们起义军的首领病逝,他接手了新首领的位置,组建了新的核心班底,重用勇猛厉害的同乡发小。同时注重占领地区的恢复生产,纪律严明。又听取了手下谋士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隐而不发,避免被元朝军队重点照顾,得到了充分的发育时间和空间。他从参军到建国明朝一统九州,用了近20年时间,而具体的发展路线这我就不太熟了。”

    李世民听完之后,琢磨了好一下才说道:“这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有点意思,躲在别的起义军身后,审时度势挺厉害的……”

    他父皇李渊在晋阳起兵也不是在初期就打出造反的旗号的,而是得到了足够的决定性条件——诛杀了碍事的副手、和北边的突厥谈好了条件甚至还薅到了不少战马、打着预防突厥和叛军的旗号凑齐了足够的军队,这才打出“废庸立明,匡扶代王,匡扶隋室”的旗号。

    而这个拥立隋炀帝之孙、留守长安的代王为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的旗号,也为他们的一路进军减轻了不少阻碍,得到了很多隋朝旧臣的支持。

    而他们也确实说到做到,拥护代王为隋恭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只不过到后面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了,他父皇才让隋恭帝禅让,自己称帝上位……

    都是主打一个审时度势,努力降低自己的造反掌权的难度。

    “审时适度也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啊。”

    陆离说到:“我想起了后世互联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虚假的聪明一看书就学会了,而真正的聪明是在该读书的年纪努力读书。”

    长孙无垢微微点头,认可了这句话:“确实。”

    李世民问到:“然后呢?朱元璋长子朱标不是病逝了吗?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太子之位没落到他头上?他怎么就北平800亲兵奉天靖难了,为了造反而造反?”

    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别人随便怎么说,在他自己看来他就是纯粹为了自保,并非为了造反而造反。毕竟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