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37盐碱星耕歌与故影同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137盐碱星耕歌与故影同行 (第3/3页)

外来作物共生,通过微生物转化盐分……这和我们的方案一模一样!”

    “这不是巧合。”王玲站起身,望着山谷中的遗址,“星盟的锚点引导着每个文明的农耕探索,而我们能解锁这些密码,是因为站在了古人的肩膀上——是河姆渡的稻谷、良渚的陶瓷、《天工开物》的文字,还有冷越的研究,让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他们将遗址的编码数据带回基地,与“星河农书”的方案融合,对菌剂配方和灌溉系统做了最后的优化。此时,试验田的“星稻”已经完全成熟,金黄的稻浪在“盐碱星”的灰白大地上铺展开来,形成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收割那天,“盐碱星”的居民们都赶来帮忙。他们小心翼翼地割下稻穗,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白盐”捧着一把饱满的稻粒,递给王玲:“这是‘盐碱星’第一次收获粮食,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希望。”

    王玲接过稻粒,放在手心轻轻揉搓。阳光透过稻壳的缝隙,照在她掌心的纹路里,仿佛看到了风澈小时候在稻田里奔跑的身影,看到了慕容冷越在“玄冥号”上专注研究的侧脸,看到了祖父拿着青铜犁在田埂上漫步的背影。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她举起手中的稻粒,对着所有人说道,“是地球的古人,是我们逝去的亲人,是所有为农耕文明努力的人,一起种出了这颗‘希望之稻’。”

    离开“盐碱星”的那天,基地的上空飘起了人工降雨——这是净化系统试运行的成果,雨水落在刚播种的第二茬“星稻”田里,滋润着新的生命。“白盐”带领居民们站在田埂上送行,手里挥舞着用“红针草”编织的花环:“我们会按照‘星河农书’的方案,把‘盐碱星’变成绿洲。等下次收获,一定邀请你们回来!”

    飞船驶离“盐碱星”轨道时,王玲收到了来自地球的通讯。林晓雨的全息影像带着兴奋的语气:“王姐,‘星际农耕学院’开设了‘古法农耕研究班’,第一批学员里有二十多个地外文明的代表,他们都在学《齐民要术》呢!还有,考古队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刻有‘玄冥号’编码的青铜碎片,距今三千多年!”

    王玲的心头一震。三千年前的青铜碎片,刻着未来飞船的编码——这正是锚点能量连接古今的最好证明。她看向舷窗外的星河,风澈刻的铜片在阳光下闪烁,与慕容冷越手稿上的字迹、古籍中的插图、地外文明的纹饰在她脑海中交织成网。

    “黑龙,你说这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王玲突然问道。

    黑龙沉思片刻,调出“宇宙农耕智慧球”的影像:“是传承。就像‘星稻’的种子,从地球到火星,从‘嘉禾星’到‘盐碱星’,带着人类的智慧不断生长;就像这些编码,从百万年前的星盟到五千年前的良渚,再到未来的星际文明,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王玲点头,指尖在终端上敲下“星河农书”的最新章节标题:《盐碱星耕歌:故影同行,古今共荣》。她在正文中写道:

    “农耕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跋涉。古人的智慧是脚下的土壤,亲人的思念是头顶的星光,地外的探索是手中的种子。在‘盐碱星’的灰白大地上,我们种下的不仅是稻禾,更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是文明共生的希望。当‘星稻’的稻浪翻滚,我们听到的,是古人的低语,是亲人的呼唤,是宇宙的回响——这声音告诉我们,只要传承不息,希望就永远生长。”

    写完,她关掉终端,靠在舷窗上闭上眼。梦境中的景象再次浮现:风澈蹲在“盐碱星”的稻田里,手里举着金黄的稻穗;慕容冷越站在飞船的驾驶舱里,朝她微笑;祖父坐在故乡的田埂上,手里的青铜犁与远处的星河连成一线。

    “娘,我们回家啦!”

    “阿玲,下一站去哪?”

    “丫头,好好走下去。”

    熟悉的呼唤在耳边响起,温暖而坚定。王玲的嘴角扬起微笑,她知道,无论下一站是哪个星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这些跨越时空的身影都会陪着她,这些刻在骨子里的智慧都会指引她。

    飞船朝着地球的方向飞去,身后的“盐碱星”渐渐变成一颗灰白的小点,但王玲知道,那里已经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正在慢慢生根发芽。而她的旅程,还远未结束——“星河农书”的篇章还在续写,更多的星球等着“希望之稻”的降临,更多的文明等着古今智慧的碰撞。

    当飞船穿越虫洞,地球的蓝色光芒出现在视野中时,王玲睁开眼,握紧了手中的铜片。她仿佛看到,在地球的田埂上,在火星的农业舱里,在“嘉禾星”的稻浪中,在“盐碱星”的绿洲上,无数的身影正在耕耘——那是古人,是亲人,是朋友,是所有为文明传承努力的人。

    他们的身影,汇聚成了星河中最亮的光;他们的故事,书写成了“星河农书”中最动人的篇章。而王玲知道,她会带着这些光与故事,继续前行,让农耕的智慧,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出不朽的光芒。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