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章 出兵西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51章 出兵西夏 (第2/3页)

,找点机会修堡寨。”

    “还是修堡寨?”

    韩世忠愣了,如今定难军的地盘上,到处都是堡寨。

    陈绍点了点头,“堡寨好啊,堡寨得修。”

    他站起身来,缓缓踱步,一边说道:“你看,我们打下一个地方来,是不是就会有大量人口需要安置。堡寨,非但可以步步为营,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还能打散原本的部落,把以前分属各个部落的诸羌杂胡,分而治之。”

    “只需要选好知寨,就能掌控分化,类似于改土归流。你知道和平时候,改土归流的阻力有多大么,打起仗来,却可以轻松做到。”

    韩世忠心底苦笑一声,修堡寨是好,但是太慢了,而且军功会无限缩小。

    “所以我们这次,不能打大仗,要打小仗,跟他们耗!每打一次,就消耗他们原本就很紧张的国力,而我们耗得起。他们的大军出来了,咱们就撤,坚壁清野,依托修好的堡寨层层阻击。”

    “他们小股人马出来,那就是纯属找死。”

    “要是夏贼缩在朔方不出来,咱们就主动袭击归顺他们的部落,打散这些部落,然后开始修建堡寨!”

    这个打法太毒了,如同钝刀子割肉,韩世忠听着都觉得可怕,可想而知西夏那边得多难受。

    陈绍这也是总结了童贯这次伐夏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战略。

    童贯前期靠堡寨战法,把西夏逼疯了,后来为了尽快彻底解决这个后顾之忧,好专心伐辽。

    他放弃了有耐心地继续步步推进,强行下令让陕西诸路出征,给了西夏反戈一击的机会。

    统安城刘法战死,让战局瞬间逆转。

    如今自己的后勤,比当初的西军还要充裕,家底丰厚,而且创造出的财富源源不断。

    自己更没有必要着急了。

    大宋解决了禁军的问题之后,伐辽应该崩溃的没历史上那么快了,给自己留下的时间也会增多。

    虽然他打仗没有什么天赋,但是陈绍胜在会动脑子,他站在童贯的肩膀上,总结出此时最稳妥的打法。

    大将们预判战役胜负,往往是通过天时地利人和。主要从大义、人心向背,形势利弊、气候、地形等因素来揣摩,一般还要看对方的军容军纪、装备精良与否。

    韩世忠觉得,陈绍已经控制了河套平原和横山全线,使西夏丧失了核心防线,他们只能被动挨打。

    控制盐池是切断了西夏财政命脉,占据银州渡口阻断黄河东西联络,此时优势太大了,应该放开了进攻!

    而陈绍,多了一个优势,那就是他前世的记忆和历史知识。

    那是经历过无数人推敲演算之后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对付西夏,最好的办法就是堡寨战法!

    西夏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从立国开始,就一直在打仗的国家,他们的军队战斗力是绝对不差的。

    也有能打的将领,甚至不缺少忠义的臣子。

    不然也不会扛那么久,熬死了北宋、大辽、金国,直到蒙古人崛起,它才灭亡。

    临死还猛咬了蒙古一口。

    对付这种小强,就得耗,不给他们拼一波的机会,慢慢放血。

    毕竟西夏如今手里还是有兴灵平原和河西走廊的,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战略纵深,真打输了决战,李乾顺带着西夏人跑到贺兰山,自己也很难一口吃下他。

    ——

    接下来的日子,陈绍派韩世忠和吴阶,在边境附近袭扰。

    其实说是边境,原本这些地方都属于西夏。

    所以也没有什么关隘和城防。

    双方就在盐池附近互掏。

    得到了陈绍宥州兵马补充的韩世忠,也不节省兵力,率步骑四万,在盐池大获全胜,打赢了一场本来只需要一万军队的大战。

    过了盐池之后,树林、稻田、村庄以及大片的庄稼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平坦的原野,随处可见的房屋人烟,正是兴灵平原。

    陈绍下令开始袭击这些村镇、部落,投降的都迁移到盐池以东,不愿意投降的就全当敌人处理。

    车轮放倒,不留活口,房屋全部焚烧。

    此时得知陈绍出兵的李乾顺,不惊反喜,他下令征发十五岁以上男子充军,然后封唃厮啰为西平王,世镇甘凉,以此换来了六万回鹘骑兵助战。

    九月中旬,西夏大军出关,直扑盐池。

    陈绍当即下令坚壁清野之后撤兵,在盐池早就准备好的工事中,与敌人对峙。

    中军行辕内,一张简陋的大地图摆在诸将的面前。

    图画得很简单,比例尺、地形等信息都未能反映出来,不过重要的江河、城池、关隘却能看到。

    西夏大军全是骑兵,擅长是野战,不擅长攻坚。

    定难军在盐池附近,修建的堡寨又十分科学,以盐州城为中心,四面开花,互为犄角,贸然袭击就会八面受敌。

    “坚定守住,谁要是贸然出战,军法处置!”

    陈绍说的很坚决,他怕有人沉不住气,想要立功。

    这是西夏气势最旺的时候,今后哪怕再组织起这些人来,也很难有今日的军心士气了。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众将纷纷领命,各自把守城寨关卡,修补工事,派出游骑袭扰,就是不出来打。

    此时陈绍也没闲着,他派人去夏州一带,把当初耗死夏州的那些堡寨内的知寨全部请了来。

    在盐州城中,陈绍将这些知寨聚集起来,每日里轮流讲课,就说修建堡寨和治理堡寨的经验。

    然后组织一些中下军官还有文官、小吏来听讲。

    学习如何修建和经营堡寨,如何管理各族混杂的军民,如何调节他们的矛盾,如何屯田养兵

    每天听完讲之后,都要写一篇心得体会。

    更是有无数的辎重队,从夏州一带被调了过来。

    修建堡寨需要的木石,也都堆积在盐州城中,而且不断增加。

    ——

    吴阶把守的城寨,是顶在最前面的,连日被猛攻了几场,夏兵退去之后,正在整修。

    吴阶站在高处,手里握着剑,看着寨子里似乎是一片乱纷纷的景象,但是实际上各部人马都极有章法,没有出现混乱。

    他身边跟着自己的弟弟吴璘,和陈绍一个年纪,才十九岁。

    兄弟两个都是以“良家子”从军泾原路,与西夏作战,然后在统安城溃败的。

    也就是没有背景.所谓的良家子,就是老百姓。

    吴阶给弟弟讲着一些自己为将以来的经验,吴璘听得很投入。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吴阶赶紧举目望去,一队骑兵大概一百多人,正朝着营寨奔来。

    看样子应该是附近的小股势力,不知道是部落还是汉人豪强。

    眼看他们打着手势要进来,吴阶看了一眼远处,这地方一马平川,没有遮挡。

    见无追兵,也没有埋伏,吴阶便下令放他们进来。

    寨门打开,乱纷纷的人马一涌而入,再无后续队伍进来。

    吴阶带着人下去,来的虽然刚满百人,服色也杂乱万分,不过大部分都是汉人装扮。

    而且明显可以看出,其中骨干人马矫捷精悍,骑着的也是好马,配备兵刃弓箭无一不是精利之物。举止坐卧,动静之间,满满的都是剽悍却又整肃的气息。

    “你们是?”

    为首的一人,抱拳道:“这位将军,在下李孝忠,与我这些弟兄,在西夏牧场盗马为生,得知有大军伐夏,特来投奔!”

    吴阶再次看了一眼,这伙人确实都是汉人,但是也得小心提防。

    汉人死心塌地给西夏卖命的,不比党项人少。既然他说自己是盗马贩马的,在这一带应该有人认识。

    吴阶点头道:“义士能来为国出力,足见是忠勇双全之人,且进城中歇息,我当在节帅面前,为你引荐。”

    话音未落,外面又响起鼓声,吴阶眉心一皱,看向这群人的目光,也带着一些怀疑。

    只见一群西夏骑兵,追了过来。

    李忠孝察言观色,心中暗道这大宋小将是个精细的人,不信任俺,不如灭了这伙夏贼,一来叫他们俺的本事,二来也叫他们放心!

    “将军,我们弟兄刚来,未来寸功,愿意出寨为先锋,助将军击退这股夏贼。”

    吴阶一听他们要开寨门,冷笑道:“节帅有令,任何人不得出寨。”

    “那也行,请给俺一张弓,一壶箭,来时路上射完了。”

    吴阶看了他一眼,伸手递给他箭壶,只见李孝忠登上寨墙,等那股追兵靠近,拔箭就射。

    吴阶见他箭无虚发,甚至还射落了西夏军中一个领谋,不禁刮目相看,疑心顿消。

    这是个人才!

    只要再派人查清他的底细家世,就可以放心使用了!

    ——

    陈绍在盐州没有府邸,住在城中富户家中,院子里种着各种花草、瓜果蔬菜,二层的楼阁里有家具、舒适的床,还有厨具粮食一应俱全。

    这户主不知道是不是不信任陈绍的兵马,战事一起他就跑了,因为这地方靠近军营城门,亲卫进来检查之后,陈绍直接就住进来了。

    这些时日马上颠簸,寒风如刀,在宥州一段舒服日子过得有点筋骨发软的陈绍幸福的躺在榻上,抱着厚实的羊毛褥子,正在读军报。

    大虎在旁边坐着,有些无聊,打着哈欠。

    炉子里水咕咚咕咚地响了,陈绍转头一看,这厮竟然睡着了,还有淡淡的鼾声。

    他自己爬起来,取下壶倒了杯水,然后站到窗户边,看着远处的秋景。

    就如同这澄澈清静的秋日天空一样,战场局势也明朗了。

    西夏这次碰到自己,算他们倒霉,想拼是不可能给你这个机会的。

    盐池这条防线,经过西夏和韩世忠的两番打磨,算得上十分坚固。

    而且我不和你打,只是不给你机会,不是说真就打不过。

    这才是最让西夏绝望的。

    真拉开架势,他们也未必能赢,想搏一把,敌人还不给机会,就要耗死你。

    回鹘人倒是十分开心,他们是收了钱来打仗,反正好处已经拿了,还有免费的军粮吃,没仗打怨不得我们吧?

    想要退钱,那更是门也没有。

    正当陈绍心中暗爽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