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棒梗向陈锋示好 (第2/3页)
气氛紧张。
运输处赵副处长亲自来了,带着几个科长和专家,面色不善。安监处这边处长没来,是李科长带队,陈锋做主汇报,周大河和赵小兵列席。
赵副处长开场就定了调子:“安全生产要讲,但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有些年轻同志,想法是好的,但容易理想化。我们还是要综合考虑运输任务、成本压力、现有设备条件嘛!”
几个老专家纷纷附和,引经据典,强调现有标准的“合理性”和“历史沿革”。
轮到陈锋发言。他没被对方气势吓住,直接打开资料。
“各位领导,专家。我们讨论的不是理想,是血淋淋的教训。”陈锋直接拿出一些打印出来的黑白事故照片让赵小兵分发出去,:“这是去年‘7·12’事故现场,司炉疲劳操作,撂闸不及时,撞上停留车,死伤十七人。这是‘3·28’事故分析报告,司机连续工作14小时,通过信号时产生幻觉,冒进信号,造成重大损失…”
陈锋给出的一桩桩案例,画面冲击力强。
会议室安静了下来。
“再说成本。”陈锋喝了一口水继续接着说下去,“缩短乘务时间,需要增加的班次和人员成本,我们测算过,分摊到每万吨公里运输成本,上升不足千分之五。但一旦发生重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动辄百万千万,间接损失和负面影响无法估量!这笔账,怎么算?”
停顿了一下,陈锋又拿出人机工程报告:“现有操纵台设计不合理,加重乘务员疲劳。为什么不能改?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因为设备落后,就让人去适应危险!”
运输处一个处科长反驳:“说得轻巧!全线更换操纵台,多少钱?谁出?”
“分步实施,逐步改造。先从事故高发线路和新型机车开始。”陈锋早有准备,“安全投入,不能算死账。退一步讲,就算暂时不能全面更换,加强乘务员疲劳监测、优化班次安排、严格执行现行作息标准,总能做到吧?为什么连这个都要打折扣?”
陈锋语气平和,但句句砸在点子上,有理有据,怼得对方哑口无言。
赵副处长脸色越来越难看。
周大河忍不住插话:“各位领导!咱别光在屋里算账!去一线看看!看看司机熬得通红的眼!听听他们怎么说!”
这时李科长适时出来打圆场,但态度明确支持陈锋。
会议不欢而散。赵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