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章 妈妈的嘱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11章 妈妈的嘱咐 (第2/3页)

通过王大川母亲那条复杂的人脉线——小姑子的堂侄子,联系上了在吉省春城市临岗县红嘴子公社当书记的孙长茂。

    孙书记很给面子,亲自把关,为林初夏挑选了他们公社最富裕、风气也相对最好的二道沟大队。

    更巧的是,二道沟大队的大队长何向阳,他二叔和林初夏的爷爷竟是当年一起扛过枪的老战友!

    饥荒年月里,何家还曾给林家送过救命的口粮。

    这份香火情,加上孙书记的照拂,让姜淑怡和林长生悬着的心,终于落回肚子里一半。

    离家一百多公里,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已经是能争取到的最“近”的距离了。

    地点定下,全家立刻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搬家式准备中。

    姜淑怡恨不得把整个家都塞进行李里给女儿带走。

    “妈!这搪瓷痰盂就不用带了吧?乡下有茅房!” 林初夏看着母亲正费力地把一个崭新的红双喜痰盂往大木箱里塞,哭笑不得地抗议。

    “你懂啥!” 姜淑怡头也不抬,手上动作不停,“冬天晚上起夜多冷?放屋里方便!干净的!”

    她一边念叨,一边又把几卷卫生纸、几块硫磺皂、几盒清凉油、甚至一小包针线都细致地归拢好。

    “穷家富路,多带点没坏处!到了那儿,啥都得花钱买,还未必买得着!”

    林长生则默默地把新打的结实木衣柜、书桌、椅子搬到院子里,用麻绳仔细捆扎。

    他甚至找人弄了点防潮的油毡布,打算垫在家具底下。

    角落里,那台宝贝蝴蝶牌缝纫机已经被擦得锃亮,旁边还放着一大包五颜六色的瑕疵布,那是姜淑怡特意从厂里“淘换”来的,是女儿安身立命的手艺本钱。

    林初夏看着父母像两只不知疲倦的工蚁,一趟趟地搬运、打包、叮嘱,心里酸酸胀胀的,又暖得发烫。

    这哪里是行李?分明是父母沉重的爱和无处安放的牵挂。

    姐姐林春棠也回来了,姐妹俩躲在小屋里试穿林初夏新做的海军蓝斜纹布拉吉。林春棠对着镜子左看右看,皱了皱眉:“老妹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