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9 章 工业革新2 (第3/3页)
操作。
改造完成后,技术人员在句容县建了蒸汽纺织工坊,安装了十台蒸汽纺纱机与五台蒸汽织布机,并从附近村庄招收了一批年轻女子,进行操作培训。
这些女子大多在家中从事纺织工作,熟悉传统纺车与织布机,刚开始接触蒸汽设备时,都有些害怕。
机器运转的声音很大,她们担心会伤到手。
但在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她们逐渐掌握了操作方法。
只需将棉花放入进料口,机器就能自动将棉花纺成线。
织布时,只需控制好经线与纬线的开关,机器就能快速织布。
培训结束后,蒸汽纺织工坊正式开工。
第一天,十台蒸汽纺纱机就纺出了以往几十架手摇纺车一天的纱量。
五台蒸汽织布机织出了十匹布。
而以往,五名女子用脚踏织布机,一天最多只能织一匹布。
消息传开后,应天府周边的布商们纷纷前来订货,工坊的订单很快就排到了三个月后。
看到蒸汽纺织机的效率如此之高,不少布商主动找上门,希望能购买设备,自己开设工坊。
陈林建议朱元璋顺势成立了大明纺织设备制造局,专门生产简化版的蒸汽纺纱机与织布机,并提供技术指导。
这不仅推动了纺织业的革新,还带动了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
陈林知道,技术与行政的革新,终究要靠人来推动。
若大明百姓大多目不识丁,不懂科学知识,再好的技术也难以推广,再完善的行政体系也难以运转。
因此,在推动产业革新的同时,教育普及与思想启蒙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大明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士绅阶层,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入学的机会,目不识丁者占了绝大多数。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陈林与教育团队提出了基础识字教育计划。
在应天府下辖的每个县、每个里,都设立启蒙学堂,招收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免费入学,教授基础的识字、算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