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四章 根须蔓延的地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二十四章 根须蔓延的地方 (第2/3页)

    罗森的书法小镇成了授牌仪式的主会场。他没穿西装,而是穿了件洗得发白的工装,胸前别着爷爷当年的邮差徽章。当联合国代表把铜牌挂在老槐树上时,罗森突然举起那支晋代毛笔,蘸着兰草汁在铜牌背面写下“信”字:“陆导说过,文化传承就像送信,得有人认路,有人守着驿站。”

    仪式结束后,那位意大利纪录片导演找到夏听听,递来份剪辑好的样片。画面从青峰山的晨雾开始,依次掠过巴黎的兰草展、南疆的佛塔、非洲的草坡,最后定格在希望小学的黑板上——孩子们用粉笔写满了“我们的故事”,字迹歪歪扭扭,却像片蓬勃生长的草。

    “这是给你的‘回家礼物’。”导演指着片尾的字幕,“我把你从宅女到导演的蜕变,剪进了文化传承的脉络里。你看,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就像兰草,要在风里和别的草缠在一起,才长得旺。”

    夏听听的心猛地一颤。她翻开系统面板,五年倒计时的数字正在跳动,任务进度条早已显示“超额完成”,可她的目光却落在时光故事馆的访客登记册上——最新一页的落款是群留守儿童,他们画了幅画:夏听听站在兰草坡上,身后跟着陆明远、沈曼青、秦老、罗森,还有世界各地的面孔,每个人手里都捧着颗草籽。

    “娜姐,皮埃尔说想把《草木来信》翻译成十二种语言,在全球的图书馆上架。”沈砚跑进来,手里举着封来自巴黎的信,“他还说,塞纳河畔的兰草开花了,花瓣上的纹路,和青峰山的一模一样。”

    夏听听拆开信,里面夹着片干枯的兰草叶,背面用中文写着:“根在东方,花向世界。”她突然明白,所谓“回家”,未必是回到原来的世界。当一个人的故事与这片土地的根须缠在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