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前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前言 (第2/3页)

运往更广阔的天地。

    那么放到瓷器上面,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出海的“风险”,它的节奏和情绪带动都是很适合融入到网文的环境里的。

    而当我的视角放到沉船相关的闽南地区的文化上来的时候,我同样想到了咱们一些非“技艺”性质的非遗,比如列入人类非遗的“妈祖信俗”。妈祖信俗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相关的传说、科仪在两岸关系、世界范围内华人华侨的团结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显然不失为一个目前书写相对较少的切入题材。再结合刚刚提到德化瓷、“大船”福建舰、“沉船”泰兴号。

    再结合我平时的兴趣爱好,以及一些身边朋友从事的行业,就想到女主的职业可以特殊一点,比如一些和浙闽地区民间信俗相关的非遗传承人,并不必纠结在经常去写的传统技艺类的传人,而男主这边可以是想要去加入海军的大学生,或者已经在部队服役的人设。

    那么当题材扩展和深入到沿海地区文化、海洋资源,这些都是都是很适合对于两岸“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只有一个”的集中展现,而海洋一直起到沟通周边国家、沟通世界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将作品很好的嫁接在一些“爽感”和“拉扯感”很强的内容上,针对东南亚国家、欧美国家的出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输出,想必也是网络文学出海的一个新的重要窗口。

    海水是流动的,我希望我们的文字也是真诚的,所以我当时认为:在创作的时候,应当将海洋文化书写成活态的,而非标签化的,真正的去了解这些相关的历史、历史上的人、这些非遗……而不是将我们已有的古言、现实题材、现言作品里面的主要角色身上直接扣上一个“身份”,这样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抓住海洋文学之于新时代的独特意义,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都是一些同质化严重的纯商业文,这种同质化并不是单纯的指与市场的同质,也是停留在自己的框子里的创作。

    对于海洋文化结合网络文学创作的一些想法,海洋文学创作不一定需要多么大的“课题”和“标签”,但是我们要将“海洋文学”这个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