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章 谁在听,谁就在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0章 谁在听,谁就在场 (第2/3页)

吴工的念想。我每天替他守着,万一哪天又有信号了呢?”她不懂技术,但她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最坚韧的守护。

    在潮汕一个靠海的渔村,他们找到了一位姓陈的退休教师。

    老人利用村里祠堂的老广播系统,改造了一个小小的接收装置。

    过去的七年里,每到清明和中元,他都会定时广播那些在“十七案”中逝去者的姓名。

    他说:“人死了,名字不能死。只要有人念着,他们就还活着。”海风吹过祠堂的屋檐,呜呜作响,仿佛是无数灵魂的回应。

    江临风没有用一套官方标准去强行接管或改变他们的做法。

    他意识到,这些“代听人”的存在,本身就赋予了“声音档案”项目最深刻的内涵。

    他为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一个家庭,都配备了一枚特制的加密U盘。

    U盘里不仅有标准化的音频数据包和一套极简的信号检测工具,还有一个开放的文本编辑器。

    他告诉他们,他们将以“民间信息协作者”的身份,自愿接入系统,U盘里的编辑器,可以让他们随时记录自己的工作笔记、交接事项,甚至是家长里短。

    就在网络铺设初见成效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是省厅的董正然。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丝公事公办的疲惫:“临风,好消息。厅里对你的‘声音档案项目’很感兴趣,准备将其纳入今年的‘社会治理创新试点项目’,会有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

    江临风心中一喜,但董正然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如坠冰窟:“不过,有个前提。为了保证项目的客观性和公信力,避免宣扬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项目的所有背景资料、系统日志和对外宣传中,必须删除所有与吴守业相关的记录。这个项目,必须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创新,而不是某个人的纪念碑。”

    江临风握着电话,久久没有说话。

    他能理解省厅的考量,却无法接受这种抹去灵魂的“净化”。

    删除吴守业,就等于抽掉了这个项目的脊梁。

    沉默了足有半分钟,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平静但坚定:“董处,我明白。我会提交一份替代方案。”

    挂掉电话,江临风在电脑前坐了一夜。

    第二天,一份新的方案摆在了董正然的办公桌上。

    方案里,他同意不在任何官方记录中出现吴守业的名字。

    作为替代,他提议将这三十七个节点统一命名为“第十八站·分支”,在系统的后台日志中,所有的维护记录者都显示为“匿名维护者”。

    但在方案的最后一页,他附上了一段话:“我们管不住风,但可以留下听风的人。这些匿名的维护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先行者最好的纪念。我们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加密U盘中,自行录入交接笔记,代代相传。”

    方案通过了。

    清明节那天,杨小满在检修清明桥中继房时,意外地在机柜最底层一个隐秘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台她从未见过的设备。

    那是一个半旧的铁皮箱子,上面用油漆写着三个字:“交接箱”。

    箱子是吴守业亲手制作的,工艺粗糙但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