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信号不打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18章 信号不打烊 (第2/3页)

   这条记录像一道微光,照亮了黑暗中的一角。

    他立刻带着这份资料找到了周志明。

    老周戴上花镜,凑近了那张复印件,只看了一眼,便“嘿”了一声。

    “第十九站……我想起来了,当年我们都叫它‘野蜂窝’。”

    “野蜂窝?”

    “对。”周志明摘下眼镜,陷入了回忆,“那地方山高皇帝远,当年除了矿工就是林场的工人,天一黑就没什么娱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山里头冒出来好多‘黑电台’。有放禁播歌曲的,有讲荤段子的,还有更邪乎的,用方言土话播报些谁也听不懂的暗语,据说是在联络赌局或者走私。官方的信号在那儿根本不好使,老是被他们盖过去。后来矿场一关,人走了,站也撤了,那些声音才算消停。没想到啊……小满这孩子,一头扎进了最深的那个老林子里,他要接上的,怕不是官方的线,而是那些断了三十年的‘地下线’。”

    周志明的话让江临风的心沉得更深。

    杨小满不是在进行一场技术怀旧,他是在踏入一个被遗忘的、规则模糊的灰色地带。

    那个“有人托我”的“人”,又是谁?

    是那些曾经的矿工,还是另有其人?

    要在那片三十年没有公共信号的地方,重新响起一段声音,这背后所承载的,绝不是一件小事。

    时间一天天过去,整整一个星期,杨小满音讯全无。

    江临风办公室的墙上,挂起了一张巨大的珠北山区卫星地图。

    他用红色的记号笔圈出了“第十九站”的大致范围,但那只是一个点,周围是数千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

    他以“重要合作线人失联”为由向上级递交了报告,申请进行小范围协查,但珠北山区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没有明确的失踪地点和事由,大规模的搜寻行动根本无法启动。

    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

    那个由他亲手命名、纳入备案的“清明桥-18”试验终端,如今就像一个沉默的墓碑,安静地躺在系统后台,提醒着他那个失踪的守线人。

    他每天都会打开后台日志看上几十遍,期待着那个熟悉的、微弱的信号能再次亮起,但每一次都只有一片死寂。

    金小霜也用尽了办法,她甚至建立了一个复杂的行为模型,根据山区地形、水源分布、可能的废弃矿洞位置,去推算杨小满最有可能的行动路径和宿营点。

    然而,在浩瀚的数据和未知的变量面前,这一切都只是徒劳的猜测。

    “江队,”她疲惫地说,“这比大海捞针还难,我们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