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惊闻 (第2/3页)
心猛地揪紧。去年冬至文华殿的场景又浮现眼前:崇祯皇帝一脸疲惫,形容憔悴,眼中满是对江山社稷的忧虑;内阁大臣们支支吾吾地推诿,在党争与国事间摇摆不定,只顾着维护自身利益;还有自己当时藏在袍袖里,攥出冷汗的手,面对朝堂乱象,空有抱负却无力回天。但更清晰的,是八岁那年上元节,他骑在父王肩头逛灯市,父亲指着街边卖炊饼的老汉说 “民以食为天”,那质朴的话语,如一颗种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此刻儿子说起辽东军粮,那些被刻意藏起来的焦虑与不甘,“噌” 地一下又冒出来了。他望着少年倔强的眉眼,突然想起自己十六岁那年,在太学辩论时口若悬河,誓要革新吏治,还朝堂一片清明的模样。
“就想效仿徐光启那些‘老学究’?” 宁王猛地起身,道袍下摆扫过案头清单。他想起三年前,偷偷资助徐光启修订《农政全书》时,每晚在床上翻来覆去,心里慌得不行,生怕事情败露,招来灾祸。管家捧着三法司急件进来,听到弹劾应天府尹的消息,他摔密折的动作带着几分泄愤 —— 这让他想起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因引进西学,传播先进思想,被阉党构陷,在诏狱里被折磨致死的惨状,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可瞥见林宇苍白的脸色,又忍不住在心里叹气:傻孩子,你哪知道这看似离谱的弹劾背后,藏着多少吃人不吐骨头的陷阱,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狄明远带来温体仁借《大明会典》发难的消息,宁王按住典籍的手掌微微发颤。思绪飘回二十年前,先王在世时,父子俩曾在书房通宵研读会典,烛火把 “太祖高皇帝钦定” 的金字照得贼亮,那时的他们,满心敬畏,将祖宗法度奉为圭臬。如今这本象征祖宗法度的皇皇巨著,却成了党争的 “大杀器”,被别有用心之人肆意利用,践踏了祖宗的初衷。儿子那句 “祖宗之法,当以利民为本”,像一记重锤砸在他心头,让他想起年少时,自己也曾在会典空白处写下 “法随时变” 的批注,满心期许能顺应时代,革新图强,结果被师傅用朱砂狠狠圈出来,斥责他离经叛道,这一斥责,也让他在往后的岁月里,渐渐收敛了锋芒。
“明天去看庄田。” 宁王走到窗边,望着雾气弥漫的田垄,突然想起小时候随父王出巡,那时大明的田野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佃户家的小孩追着马车跑,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还会献上刚摘的野果,那是质朴的百姓对王室的爱戴。可如今,霜花覆盖的青砖上,水痕蜿蜒,像在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