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液体黄金,与伏尔加同等地位的饮品 (第2/3页)
也平平无奇。
偶尔能看到一些时髦青年,穿着明显是舶来品的牛仔裤或夹克,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也吸引着旁人羡慕的目光。
但很快,秦远的注意力就被另一种更普遍、更强烈的现象牢牢抓住了。
酒!
几乎在每一个街角,每一个稍显避风的墙根下,都能看到三三两两的男人。
他们大多衣着破旧,脸色被寒风和酒精熏得通红,手里要么攥着扁平的金属小酒壶,要么就拿着用旧报纸包裹着的玻璃瓶。
空气中时不时飘来浓烈刺鼻的劣质酒精气味。
在一个小巷口,秦远甚至亲眼目睹了一场小小的骚动:一个醉醺醺的男人死死抱着一个刚从小商店里买出来的伏特加,被另外两个同样眼神浑浊的男人拉扯争夺。
三个人在雪地里滚作一团,嘴里喷着酒气和污言秽语,只为那瓶廉价的液体。
最终,瓶子在撕扯中“啪”地摔碎在冰冷的石阶上,暗红色的酒液混着雪水流淌开来。
三个男人看着破碎的瓶子和流淌的“珍宝”,呆愣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更激烈的咒骂和扭打……
周围的行人大多熟视无睹,匆匆绕开,仿佛早已习惯了这种场景。
“我操……”刚子看得目瞪口呆,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这帮老毛子…为了口酒,命都不要了?”
秦远摇头:“现在这状况,还是禁酒令的成果,在此之前,在莫斯柯光是在大街上每年被冻死的酒鬼都有几千人。”
刚子瞠目结舌。
但秦远这话,一点都没虚。
对于伏特加,苏联政府内心是很纠结的。
这款酒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也给全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健康问题。
80年代苏联统计,每年有4万人死于酒精中毒,男子的寿命在20世纪70年代从66岁下降到了 63岁,酒精中毒的死亡率达到了千分之一。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倍。
到了80年代中期,苏联仅每年进入专门机构进行醒酒的人接近900万,400万人染上了酒瘾,不得不进行专门治疗。
上层改革认识到,要振兴经济,就必须控制住苏联公民的酗酒。
于是从1985年起,便在全国开始颁布禁酒政策。
50%的酒厂被关停;
大量葡萄园被推土机铲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