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晨光初照·共治启航·融合新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晨光初照·共治启航·融合新篇 (第2/3页)

,在胡泉那平静却蕴含着千钧之力的目光注视下,在昨夜那场摧枯拉朽般胜利的余威中,在那些描绘着切实未来的蓝图面前,官员们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他们或许仍有疑虑,或许仍有不甘,但“责任”二字,以及那触手可及的“新生”图景,压倒了最后的抗拒。

    “……胡泉先生,”另一位较为年轻的官员,曾是负责城市建设的工程师,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若真能如您所言,改善民生,发展建设……我……愿尽绵薄之力。”

    如同堤坝上出现的第一道裂缝,赞同之声开始零星响起,最终汇聚成一片低沉的应和。临时管理委员会,在晨曦与硝烟交织的复杂空气中,宣告成立。胡泉被推举为大统领,这并非权力的攫取,而是众望所归的托付。

    然而,共治之路,荆棘丛生。最直接的障碍,便是横亘在双方之间的语言与文化鸿沟。致远舰队的指令,悉尼官员的汇报,常常在翻译的辗转中失了真意,甚至闹出笑话。沟通不畅,效率低下,更易滋生误解。

    胡泉深知此弊,立即指派布莱克上校负责此事。这位归顺的前约翰国军官,此刻成了沟通的桥梁。他迅速从舰队中挑选出精通当地语言、且头脑灵活的水兵,组建了一支精干的翻译团队。布莱克亲自督导,要求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字面意思,更要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他常对翻译们说:“我们翻译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人心。一字之差,可能让盟友变仇敌,让善意成误解。”

    联席会议上,胡泉通过翻译团队,向官员们详细阐述致远舰队在治安、物资分配、城市重建方面的构想。他特别强调:“秩序是基石。我们将严厉打击趁乱劫掠、危害百姓之徒。物资分配,必以最需者为先,确保公平。”他同时认真倾听官员们基于本地经验提出的建议,关于某些街区的特殊需求,关于某些传统习俗的注意事项。翻译们紧张而专注地工作着,努力将双方的意图精准传递。当看到一位本地官员因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而露出释然甚至略带感激的神情时,胡泉知道,这无形的桥梁,正在艰难而坚定地架设起来。

    翻译团队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他们如同细密的触角,深入悉尼城的肌理。在协助官员处理日常事务时,他们也将致远舰队带来的新理念、新秩序,以及胡泉那份重建家园的决心,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本地居民。同时,他们也敏锐地捕捉着本地民众的担忧、期盼和独特的文化习惯,反馈给胡泉和舰队高层。悉尼城那独特的生活节奏、悠久的民间传说、甚至对某些事物的禁忌,都通过这些翻译,被致远舰队所了解。一种微妙而珍贵的文化融合,在磕磕绊绊的沟通中悄然萌芽。

    然而,一片祥和的共治图景下,潜藏着致命的暗流。致远舰队的强大,尤其是那些远超时代的战舰和武器,是胡泉手中最锋利的剑,也是最需要隐藏的底牌。一旦泄露给约翰国本土,后果不堪设想。保密,成了悬在胡泉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一次仅有核心成员参与的闭门会议上,胡泉的神色凝重如铁。窗外,悉尼城似乎正逐渐恢复生机,但会议室内的空气却仿佛凝固了。

    “诸位,”胡泉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我们的胜利,源于出其不意,源于装备代差。这份优势,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约翰国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若得知‘致远号’乃至整个舰队的真实战力,必会倾举国之力,调集最精锐的铁甲舰,甚至不惜代价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届时,我们面对的将不再是悉尼港的几艘风帆战舰,而是整个约翰帝国海军的怒火!”

    他目光如炬,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官员和舰队高层:“因此,保密工作,重于泰山!任何关于舰队装备水平、武器细节、动力来源的信息,必须严格封锁!这不仅是军事机密,更关乎悉尼城数十万百姓的安危,关乎袋鼠国能否真正赢得自由!”

    他随即下达了一系列严苛的保密措施:加强舰队驻地警戒,任何无关人员不得靠近;所有涉及先进技术的文件、图纸,必须专人专管,阅后即焚;对悉尼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