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亚魁 (第2/3页)
稳’!官员升迁黜陟,不察实绩民生,但观媚上功夫,唯稳是图,唯虚是务!致使‘劣币驱逐良币’,实干者沉沦,巧宦者腾达!” 他举了几个史书上著名的“巧宦误国”例子,论证有力。
“监察之失,在权柄分散,各自为政!御史风闻奏事,捕风捉影;按察司明察暗访,易受掣肘!更有甚者,官官相护,监察之网,千疮百孔!” 这一条,隐隐点出青蚨蚨会这类地下势力可能渗透的根源。
“何以解之?” 林逸笔锋一转,提出对策:
“其一,严科举之关!糊名誊录,务求至公!增派巡考,明察暗访!凡舞弊者,主犯斩立决,从犯流三千里,永不叙用!考官失察,连坐严惩!” 杀气腾腾,却又在法理之中。
“其二,改考课之法!‘上计’之制,需以实绩为重!田亩增垦、赋税增长、讼狱清减、民无流离……此乃硬道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提出量化考核指标。
“其三,强监察之权!整合按察、御史之权,设‘风宪司’,直隶中枢,垂直管理!许其密折专奏之权,可越级直达天听!” 这几乎是明朝锦衣卫与密折制度的雏形,但被他用更“正统”的“风宪司”名头包装。
“其四,重典治贪!贪赃枉法者,无论官职大小,查实即行重典!十两以上,夺官流放;百两以上,斩立决!抄没家产,以充国用!” 最后一条,字字如刀,力透纸背,带着金戈铁马般的凛冽杀气!
写罢,搁笔。林逸看着草稿纸上那密密麻麻、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却又暗藏机锋的文字,长长吁出一口浊气。胸中那股郁结已久的浊气,仿佛随着这力透纸背的“重典”二字,倾泻而出,畅快淋漓!这一次,他没有喊打喊杀,没有提什么“摊丁入亩”(那是留着殿试的杀招),更没有出现“专利”这种惊世骇俗的字眼。他像一个最老成持重的史官,用最正统的史家笔法,引最无可辩驳的史实,写下了这封字字见血、却偏偏让人挑不出毛病的“吏治奏疏”!
墨迹淋漓未干,映着他眼中沉静却锐利的光芒。他知道,这一次,稳了。低调?不过是披在锋芒外的儒雅外衣。真正的爆发,当如老龟沉潭,不动则已,动则雷霆万钧!
放榜那日,贡院外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报录人骑着快马,高举红榜,声嘶力竭地喊着一个个高中者的名字。
“青州府,清河县,林逸——亚魁!”(乡试第二名)
声音传开,人群中爆发出惊呼!亚魁!一个曾被革除功名、声名狼藉的寒门学子,竟一举夺得亚魁!这比沈文昭再次蝉联解元更令人震惊!
平安里小院的门槛,再次差点被踏破。道贺的,攀附的,看热闹的,络绎不绝。林逸依旧是一身半旧的细棉布长衫,站在院中,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属于寒门学子苦尽甘来的激动与谦逊,对着四方拱手,声音带着一丝压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