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启蒙堂 (第2/3页)
响震得房梁灰尘簌簌落下,“戒尺伺候掌心,外加……去院中顶着水盆罚站!”
“啊?”孩童们面面相觑,从未听过如此“新奇”的惩罚。顶水盆?那多丢人!
林逸却不再多言,翻开《三字经》,抑扬顿挫地念起来:“人之初,性本善……”他声音清朗,吐字清晰,更难得的是,将那些枯燥的句子,偶尔穿插些后世才有的浅显道理或小故事。“性相近,习相远。这就好比咱平安里的小狗阿黄,和城东冯老爷家的狮子犬,生下来都是狗崽儿,为啥一个看门,一个穿绸缎?是本性差了吗?非也,是养它的环境不同!这叫‘环境决定论’的初级萌芽……” 孩童们听得似懂非懂,却觉比周夫子干巴巴的念诵有趣得多,连那几个顽童也渐渐被吸引。
一日,城中富户冯老爷的幼子背书时偷懒耍滑,被林逸抓个正着。冯老爷闻讯赶来,本欲兴师问罪,却见林逸不慌不忙,让那小儿立于院中,头顶一盆清水,并道:“冯公子天资聪颖,只是心猿意马。此法名曰‘醍醐灌顶’,以清水涤荡杂念,以负重砥砺心志。半柱香后,包管倒背如流。” 冯老爷半信半疑。岂料那小童顶着水盆,生怕水洒了更丢人,反倒精神高度集中,竟真在半柱香内将书背得滚瓜烂熟。冯老爷大喜,连称林先生有奇术,束脩之外又加送了一份厚礼。此事在坊间传为笑谈,都说平安里林先生教书,用的是“顶缸灌顶大法”,倒也坐实了他“有本事但也古怪”的名声。
有了这层“林先生”的光环掩护,林逸行事越发便利。白日里教书育人(兼带用现代心理学方法驯服熊孩子),傍晚便在院中灯下苦读。他前世功底深厚,《四书五经》早已烂熟,如今温故知新,更着重揣摩本朝科场文风与时政策论,结合脑中超越时代的史观与见识,常有惊人之思。他尤其关注那“青蚨会”与周粮道暴毙案的后续。官府查了月余,最终竟以“急症暴亡”结案,粮价风波在官府强力干预下也渐趋平稳,四海粮栈与瑞昌号依旧屹立不倒,仿佛一切从未发生。然而,越是平静,林逸心头那根弦绷得越紧。
坑一解释与填埋: 那黑陶片,林逸曾借当铺掌柜的反应确认其不凡。一日深夜,他于灯下反复摩挲,无意间以指尖沾了水汽划过其上扭曲的纹路,那看似杂乱的线条竟在微弱水光下隐隐显出连贯之意,勾勒出一只振翅欲飞、似蝉非蝉、腹下刻有神秘古篆的虫子形象!与传说中“青蚨”的描述极其吻合!此物非金非玉,材质特殊,水火不侵,绝非凡品。林逸将其用油布包好,藏于院中老槐树一处隐秘树洞,非万不得已绝不示人。此坑半填(确认是青蚨信物),但新的疑问更深:原主一个寒门书生,如何得来此物?它代表青蚨会中何种身份?是福是祸?
新坑一:神秘蒙童。 启蒙堂中有一蒙童,名唤“阿七”,约莫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