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2章 明期蒙古草原格局演变与部落兴衰详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292章 明期蒙古草原格局演变与部落兴衰详解 (第1/3页)

    说明:收到大家的建议,单开一章,对明朝时期的草原蒙古诸部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大家不喜欢的可以跳过。

    自从1402年,北元大臣鬼力赤杀可汗,废除“元”国号,改称“鞑靼”,北元正式灭亡;

    之后的蒙古就分为两大集团:东部的“鞑靼”(黄金家族后裔主导)、西部的“瓦剌”(非黄金家族的部落联盟),两者长期混战,谁也无法统一蒙古。

    (一)统一前的蒙古乱局与明朝应对

    1434 年,瓦剌首领脱欢击杀鞑靼太师阿鲁台后,蒙古草原曾出现瓦剌独霸的局面。

    脱欢之子也先更是在 1449 年发动 “土木堡之变”,俘虏明英宗,兵临北京城下,成为明朝中期最严重的边患。但也先的霸权并未持久,1454 年其在内讧中被杀,瓦剌势力迅速衰落,鞑靼重新崛起。

    不过此时的鞑靼内部四分五裂,“自也先死后,瓦剌衰,鞑靼复振,然部落分散,无复统一”,各部落首领 “皆称可汗,不相统属”,彼此攻伐不断。

    面对蒙古的分裂态势,明朝的羁縻政策愈发成熟。在明宪宗、孝宗时期,明朝不仅通过“封贡”拉拢部分部落首领,赐予其 “都督”“都指挥” 等官职,还在边境开设马市,以茶叶、布匹等物资换取蒙古的马匹和皮毛。

    同时,明朝严格执行 “以夷制夷” 策略:当鞑靼的癿加思兰、亦思马因等部势力壮大时,便暗中支持瓦剌余部牵制;当瓦剌有复兴迹象时,又资助鞑靼部落予以打压。

    这种政策虽在短期内维持了边境平衡,却也使得蒙古各部 “利在纷争,不利于统一”,为达延汗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达延汗的统一战争与六万户制度

    16世纪初的时候,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在世的时候,鞑靼首领达延汗(成吉思汗第 15世孙)通过军事征伐,短暂统一了漠南蒙古。

    达延汗本名巴图蒙克,生于 1474 年,幼年时家族遭内乱牵连,被奶娘藏匿于民间才得以存活。

    1480 年,年仅 6 岁的他被部分部落拥立为可汗,但实权掌握在权臣手中。

    直到 1506 年明武宗即位前后,达延汗才凭借联姻与军事手段逐步收拢权力,开启统一战争。

    他首先以察哈尔部为核心,击溃了控制右翼的权臣亦不剌、满都赉阿固勒呼,将右翼三万户纳入统治;随后挥师东进,平定了左翼兀良哈部的叛乱;

    最后北上击败漠北的喀尔喀部落,完成了对漠南、漠北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1510 年前后,达延汗正式推行 “六万户” 制度,这一制度并非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兼具军事、行政与宗法性质的统治体系。

    左翼三万户(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由长子图鲁博罗特及其后裔统领,驻地在今内蒙古东部及蒙古国东南部,其中察哈尔部为 “宗主万户”,直接掌控可汗直属的军事力量;

    右翼三万户(土默特、鄂尔多斯、永谢布)由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统领,驻地涵盖今内蒙古中西部及河套地区。

    这种 “分封诸子” 的模式,既延续了蒙古 “幼子守灶” 的传统,又通过血缘纽带将各部落绑定在黄金家族旗下,一度稳定了蒙古草原的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达延汗特意保留了兀良哈万户的相对独立性,使其承担“斥候”(侦察)与 “助战” 职责,但这也为后来兀良哈部的叛乱埋下伏笔。

    (三)漠南蒙古:与明朝 “相爱相杀” 的核心战场

    1.左翼部落的发展与明朝边防博弈:

    达延汗死后(约 151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