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译稿、风物与词语的体温 (第2/3页)
从语法和词义上说它翻译得非常精准,甚至可以说是完美。‘indelible’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了那种无法去除的感觉。”
“那……不好吗?”阿汐有些不解。
“好,但不够。”林星摇摇头,他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划过,“‘洗不掉的咸味’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味觉。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印记,是海角村世世代代渔民被海风侵蚀的皮肤,是他们撒网时被海水浸透的衣衫,是生活本身的味道。而‘命’这个字在这里也不仅仅是‘fate’,它更像是一种无法选择的归属感,一种与这片大海共生的宿命。这些感觉,是‘taste’和‘fate’这两个词,无法完全承载的。”
阿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她看着那段英文,再想想林星的解释,才隐约感觉到,文字的翻译,原来不仅仅是字词的转换,更是文化与情感的传递。
林星继续往下看。样章里有段描写,主角在最绝望的时候,被邻居家的女孩,也就是以阿汐为原型的角色,递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粥。原文是:“那一碗白粥,没什么味道,却像一把火,从喉咙一直烧到了胃里,让他活了过来。”
英文的译文是:“That bowl of white porridge, which had little taste, was like a fire that burned from his throat to his stomach, bringing him back to life.”
“还是同样的问题。”林星的眉头微微蹙起,“‘porridge’这个词,在西方人的概念里,可能更像是一种燕麦糊。他们很难理解,一碗最简单的用米和水熬出来的‘白粥’,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尤其是在一个人饥寒交迫时,所代表的那种最质朴、最根本的慰藉和温暖。那不仅仅是食物,那是一种‘家’的感觉,是一种‘人间烟火’的回归。”
阿汐彻底沉默了。她看着屏幕上那些精准而优美的英文句子,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名为“文化隔阂”的巨大鸿沟。她知道,那个英国的翻译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他终究不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人,他无法体会到一碗白粥,一阵海风,一个“家”字里,所蕴含的那些无法用言语尽述的复杂情感。
而这些恰恰是《渔网与和弦》的灵魂。
林星关掉了文档,没有立刻回复邮件。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在冬日阳光下显得愈发深沉的大海。阿汐抱着景曦,安静地站在他身后,没有再说话。她知道,他又在思考,在做一个重要的决定。
那个晚上,等阿汐和景曦都睡熟后,林星独自一人走进了三楼的书房。
他没有打开电脑,而是从书架上找出了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又拿出了一叠稿纸和一支钢笔。他泡了一杯热茶,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