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96章 造反,他们敢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996章 造反,他们敢吗? (第3/3页)

全国哗然。

    但最先起风的,不在京畿,也不在北地,而是在江南。

    四月初五,朝廷发布正式文告。

    宣示自五月初起,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商税制度,重点针对丝绸、瓷器、盐运、海外贸易等利润较高的行业,附加征收三成额外税银。

    朝廷的文告写得还算温和,说这是为“补国用、固疆土、赈百姓”,更言“商贾者获利于市,理当纳税于国”。

    但等这文书一到江南,顿时如平地惊雷。

    首当其冲的,是苏州。

    一纸诏令刚贴出不到三天,苏州织造、绸庄、瓷坊的东主们就聚在一起开起了会。

    地点位于苏州城南的“同裕绸行”。

    门匾虽老旧,厅堂却宽敞明亮。

    此地原是早年苏绣大家的作坊,后来被绸商林世弼买下,作为商会联络之所。

    因其远离衙署、邻街皆布商,不引耳目,便成了江南商贾最信得过的议事之地。

    厅中,灯火未熄,茶香微淡,已聚了三十余位东主。

    有穿青缎的,是杭城布庄掌柜;

    有佩紫玉的,是湖州陶瓷世家;

    也有戴银簪、手执折扇的苏绸豪门。

    更不乏几位白须老者,乃是盐道遗老,身家万金。

    贺家家主贺南楼压轴而至。

    他一进门,众人皆起,拱手施礼。

    贺家原为浙江文人世家,三代前因避永乐年间建文遗党风波迁至苏州。

    永乐末年,因熟识两淮盐运史,取得批量盐引,转战太湖水系;

    后扩张码头、承运漕粮,逐渐控制苏松两府的盐票流通;

    宣德和正统年间,利用朝廷开海,鼓励海贸,贺家暗中开始对日私运白银、军械。

    在苏州府,贺家地位不需多言,除了在江南有大片生意,在京中亦有人脉,在地方更有威名,一句“贺家说话算话”,足以压住七成商号。

    贺南楼笑着拱手,“诸位,不必多礼,今日不是贺某一家之事,而是咱们江南商界之共业。”

    众人纷纷点头,各就各位落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