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61章 伴葬帝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961章 伴葬帝陵 (第2/3页)



    但谁也不敢当面说。

    毕竟修陵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徐闻这种地位的王爷,不修,反倒显得不合规矩。

    更何况,徐闻要修陵,是为了不拖累后人。

    你说修排场吧,他自己掏钱;

    你说走规制,他也按祖制一板一眼,从未僭越。

    修陵第一步,自然是选址。

    这事不能马虎。

    王陵选得好,风水上说是福荫子孙,现实里也关乎身份体面。

    朝中给出了几个备选地点。

    第一处,是山东清平县。

    那是徐家祖地,徐闻的出生地,青少年时代多在那里度过。

    朝中不少人觉得,落叶归根,这是最自然的安排。

    可徐闻直接否了。

    物是人非,那里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清平县了,他不想回去。

    一句话,道尽越王对往昔的彻底决绝。

    第二处,是昌平的万寿山。

    那里是大明帝陵所在,永乐大帝朱棣就葬在万寿山的长陵。

    自永乐朝后,凡是皇家皇帝陵墓几乎都设在昌平,地势优良,山势雄浑,是被钦定的皇家风水宝地。

    按理说,宗室王爷没资格葬在帝陵周边,但徐闻是例外。

    他不是普通的王爷,而是被景泰帝亲口称为“相父”的摄政王。

    若说功劳,徐闻在土木之变后稳定朝纲、拥立景泰称帝;

    若论威望,他辅政数十余年,文武百官敬服。

    越王要在帝陵附近择一方安息之地,没人敢说半个“不”字。

    景泰帝听闻徐闻选址于万寿山,不仅没反对,反而破例亲准。

    甚至派人特地清理出靠近长陵的一块缓坡,说:“相父可于此安息,与祖宗同荣。”

    徐闻点头:“如此,也好。”

    陵址定下之后,便是陵寝的规模、结构与陪葬品筛选。

    虽说是王陵,但徐闻要求:不僭制,不逾矩,不照皇陵那一套来。

    但也不能太简陋,丢了越王的脸。

    他召来十几位能工巧匠,专门从江南调来善于青砖堆砌、石雕精细的匠人,还让工部派人监督结构合规。

    建造上不过分奢侈,但每一砖一瓦都极讲究。

    然后便是陪葬器物。

    这个就讲究得多了。

    越王府自掏腰包,命人全国搜罗上等器皿、器具,筛选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