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1章 南华的三民主义(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131章 南华的三民主义(二) (第2/3页)

一批受益者。

    桂系在30年代就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学费、学杂费、书本费全都免费,规定学龄儿童需接受初小四年级教育,后来全省建立2.3万所初级小学,入学率达60%,而同期全国平均入学率只有40%。

    在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苗族、瑶族聚居区设立特种教育学校,推广国语和现代知识。

    高等教育方面,在1928年创办八桂大学(马君武任首任校长),设理、工、农学院,成为西南重要学术中心。

    1932年成立八桂师范专科学校,聘请陈望道、薛暮桥等学者,培养基层教育人才。1934年设立八桂医学院,开西南医学教育先河。

    桂系还破除封建迷信,强制捣毁寺庙神像,推广新式教育,同时移风易俗,禁止缠足、早婚、巫术等陋习,强制剃发易服,推动新式婚丧礼仪,一定程度解放了民众思想。

    农业方面,桂系推广良种,如桂七芒果、桂系猪,建立农业合作社,粮食产量从1930年的125公斤/亩提升至1940年的150公斤/亩。

    发展经济作物,糖料蔗种植面积扩大3倍,桐油产量占全国1/3,成为重要出口物资。

    工业与矿业方面,创办八桂机械厂(1934年)、漓城纺织厂等近代工业企业,1942年工业产值达1.2亿元(法币),占GDP的15%,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是8%,远远超过其他省份。

    可以说南华共和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顺利实行,就是因为桂系在八桂拥有丰富的工业化需要的人才。

    这也是李崇文当初为什么刚打下安南,就不惜代价搬空八桂,桂系的家产实在是太丰厚了。

    桂系在义务教育阶段甚至强制女孩上学,实行男女同校 ,如果有家庭不遵守会面临罚款或者劳役。

    还有妇女成人班,利用农闲夜间授课,由女教师或基层干部妻子担任教员,减少性别隔阂。

    桂系还舆论宣传,通过民团集会、山歌、标语,如妇女识字才能救国,倡导女性受教育。

    1930年代八桂学龄女童入学率从不到10%升至约40%,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的2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

    在扫盲方面,在1939年,就有约200万妇女通过成人班脱盲,部分妇女成为基层干部(如村街副长、合作社职员)。

    社会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城市和交通沿线地区,女子上学逐渐被接受,不缠足、剪短发、上学堂成为新女性象征。

    这也是李崇文提出解放妇女的时候,复兴军的高层不反对的原因,桂系已经走在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