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强磁场下流体失稳——解决! (第2/3页)
早在他拍摄完《流浪地球》后,便一股脑的把这部戏中所有的科研人员,全放在了【记忆沙漏】中。
跟他过往拍过的戏不同,《流浪地球》这部剧可真是没白拍,戏里科研人员足足上百名角色,即便角色进入【记忆沙漏】中会变得不可控,但总有能用的上的。
果然,其中有擅长聚变方向的人才,并且在【记忆沙漏】中也依旧没有脱离这一方向。
意识如探针般深入,瞬间捕捉到几颗散发着幽蓝光晕的沙粒——它们承载着剧中“联合政府科学院重聚变技术组”关键成员的记忆轨迹。
其中一颗沙粒尤为明亮。
记忆画面在洛珞眼前展开:布满管线的地下实验室,一位鬓角斑白的虚拟角色,代号“方工”正凝视着环形约束腔模型,对助手快速下达指令:
“记住,磁流体湍流的本质是能量级联断裂!在ITER第七代包层设计的‘蜂巢-液态锂铅’复合系统中,破解磁扰动的核心不在约束场本身,而在液态金属的‘惯性尺度’与磁张力尺度的比值阈值!把被动调节改为主动频率谐振,用反向压力波对冲涡旋能……”
画面切换至密密麻麻的演算板:
关键方程:Ω_crit =(ρ· v_char)/(σ· B·B),其中Ω_crit为临界涡旋频率,ρ为密度,v_char为特征流速,σ为电导率,B为背景磁场强度,B为磁场梯度。
“必须在涡旋形成初期注入频率匹配的电磁脉冲,否则惯性坍塌会撕裂涂层!”
记忆画面一闪而逝。
有些可惜……尽管设定上都是未来顶尖的科研学者,但能够给他借鉴的东西却并没有多少,毕竟时代不同,研究的方向也完全不一样。
更何况洛珞也没有多余的积分,能让记忆沙粒快速流转,以便看到更多关于类似实验的数据,只能根据目前这点数据自行琢磨了。
不过……这就够了!
这些在《流浪地球》中已凝练为工程本能的经验,此刻终将成为洛珞手中成为劈开迷雾的斧刃。
现实中的洛珞眼神骤然锐利。
“周教授……”
他快步走向控制台:
“重新设定两个监控核心指标:
临界涡旋频率(Ω_crit):基于入口区平均流速、磁场梯度、锂铅电导率实时计算;
瞬态压力脉动谱:在基板上游安装高精度压电传感器阵列,实时捕捉1kHz~100kHz频段能量峰值。”
他手指在触控屏上飞速勾勒:
“同时,在基板入口后方3cm处增设一组微型电磁脉冲发生器阵列,功率模块与频率控制器直连主控系统。”
“您是想……主动干预涡旋形成?”
周建军声音发紧:
“理论上有风险,可能引发次生震荡……”
“不会。”
洛珞果断摇头,同时默念激活:【拯救者勋章】!
一股冰冷而澎湃的力量瞬间灌入思维。
眼前的控制界面数据流仿佛被慢放、解剖,每一个跳动的参数都呈现出隐含的关联脉络。
磁场梯度分布、流线拓扑图、材料应力曲线……这些原本需要耗费数日推演的复杂耦合关系,在勋章加持的八分钟“超频状态”下,被极速重构、模拟!
脑中响起《流浪地球》中方工的警告与算法碎片,与现实数据疯狂碰撞、优化:
优化方案聚焦点:
动态频率锁定:基于周建军团队提供的磁场数据,洛珞将方工的原公式迭代为实时自适应算法——Ω_correction(t)= K·[B(t)· v_max(t)/ρ(t)]^(0.8),其中K为经验阻尼系数;
脉冲能量级联控制:勋章加持下,洛珞精准计算出每个脉冲单元能量必须约束在 E_pulse
“参数组设置完成!”
洛珞语速如飞,指尖在键盘上敲出残影:
“电磁脉冲频率随Ω_crit动态跟踪,触发阈值设为涡旋谱能量峰值的80%!能量注入梯度按下表——”
一份在八分钟内精确生成的《脉冲能量-频率匹配对照表》同步显示在周建军的屏幕上。
磁场梯度B (T/m)特征流速v_char (m/s)临界频率Ω_crit (kHz)推荐脉冲能量密度(J/cm)
15 12.7 38.2 0.041
16 13.1 41.5 0.043
17 13.4 44.9 0.046
……
“我需要两小时内完成三项改造:
在基板上游15cm处部署高频压电传感器阵列;
于入口锐角后方3cm嵌入微型电磁脉冲单元,瞬时功率≥5kW,频率响应带宽覆盖0-50kHz);
基板全域增加激光微位移监测网精度0.1μm。”
屏幕另一端的周建军瞪大眼睛:
“脉冲干预?可强电磁扰动可能诱发……”
“必须这么做”
洛珞斩断质疑,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而是直接调出成都基地的结构图:
“另外,立即停用当前所有实验基板——之前的撞击已造成微观疲劳裂纹,新材料何时到位?”
材料负责人从角落挤进镜头:
“新的WB-4复合材料基板正在合肥辐照中心做最后测试,预计……”
“48小时内必须抵达成都!”
洛珞的指关节敲在桌面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