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离神不一定近,但离人很远了 (第3/3页)
叫格局?这就叫格局!”、“这才是我们要追的星!”类似的帖子铺天盖地。
数学系的学生们尤其激动,将洛珞奉为新一代学术偶像和精神领袖。
他证明了世界级难题却淡泊名利的故事,被反复传颂,成为激励学子投身基础科研的绝佳教材。
主流媒体社论纷纷发声,基调高度一致地赞扬洛珞展现出的“崇高科学精神”和“纯粹的学术追求”,将其视作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完美体现。
他拒绝的不是金钱,而是对浮躁的鞭笞,是对真理殿堂的纯粹皈依。
这种解读,完美契合了奥运后昂扬向上的国民心态。
理性的声音与现实的考量:
在如潮的赞誉中,也混杂着一些冷静甚至略带“现实”的声音。
一位资深老教授在某个专业论坛发帖:
“洛珞的成就毋庸置疑,但拒绝百万美金是否过于……理想化?这笔钱如果能用于资助国内的数学研究、设立奖学金、改善实验室条件,对急需资源的领域是否更有意义?纯粹的清高对解决现实问题帮助有限。”
帖子引发了一场小型辩论,有人认同资源应物尽其用,也有人反驳“精神价值无价”、“科学家有权支配自己的荣誉”。
部分财经博主则从“时光科技创始人”的角度切入:
“洛珞身价百亿,看不上这一百万也正常,他在用行动诠释:真正的价值创造者,不依赖外部奖项证明自己,本身就是成功的定义者。”
这种解读,将洛珞塑造成了影视科技双重大佬的另类典范。
“阴谋论”与不解的杂音,自然少不了各种猜想。
有帖子神秘兮兮地说:
“肯定不方便出国呗,懂的都懂。”
洛珞早期参与过风洞设计,歼11等型号研发的事,那时候还没有那么隐秘,仔细寻找还是可以翻出来的,因此有心之人如此联想倒也不算奇怪。
但刚一发出便立刻被反驳和删除,最终演变成模糊的“可能涉及国家重点项目”的传言,在极小范围内被揣测,没能翻起丝毫浪花。
虽然洛珞手里掌管着流量最大的几个网站,但对于新闻热点向来是放任讨论的态度,即便是骂他的热点新闻,他也从来没有过手动干预。
当然了,往往都会有他的粉丝团以更加汹涌的态势回怼过去,把对方骂的狗血临头,哑口无言才算完。
但这次不行了……涉及夸父工程,只能删贴禁言。
然而即便时光不这么做,更多普通网民对这种“阴谋论”嗤之以鼻:
“人家就是境界高,哪来那么多弯弯绕绕?”
但一片维护和赞誉声中也夹杂着零星质疑,小部分网民直言不解:
“一百万美金啊!换成我一辈子都花不完,为啥不要?”
“装清高呗?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爱国也不能这样啊!。”
“天才的脑回路果然和我们不一样。”
这类声音虽然存在,但在铺天盖地的正面舆论中很快被淹没,成为浩瀚赞歌中的几声喑哑杂音。
漩涡中心的寂静:
身处舆论风暴眼的洛珞,此刻正走在连接实验楼和行政楼的保密通道里,特制的玻璃阻隔了外界的声光,通道内只有他沉稳的脚步声。
“教授,舆论……有点厉害。”
身旁的秦浩低声汇报,递上一个经过严格筛选和脱敏处理的舆情简报摘要,上面只有对整体风向的高度概括和需要警惕的不当揣测。
洛珞目光掠过简报,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他看到那些“清高”、“风骨”、“偶像”的字眼,微微摇了摇头。
他知道克雷研究所的困惑,也理解民众的热情或不解,但这些情绪并不能对他造成丝毫的干扰。
对现在的他而言,时间才是真正的货币。
于公,越快打造出示范堆,甚至是商用的聚变堆,对于国家的电力、能源、乃至世界局势都是一个极大的改变。
于私,只有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点燃聚变之火,他才能拿到首个传说级任务的奖励,他肯定要拼上一把。
至于那些在网络上喧嚣的“海啸”,于他,不过是寂静深海表面掠过的微风,带不起核心处一丝一毫的波澜。
他将简报随手还给秦浩,迈步走向下一个实验室。
身后的电子闸门无声合拢,将他与外界的滔天巨浪再次隔绝,只有通道尽头,“绝密”的红色指示灯恒久而醒目地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