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攻破最后的堡垒 (第2/3页)
的“引力纹波”特征信号。
然而,数据反馈图上,象征密钥生成同步率的“耦合精度”曲线,如同一条狂躁的游蛇,在70%-90%的区间剧烈波动,距离98%的稳定触发阈值始终差着那决定性的临门一脚。
“还是不行……”
张总的声音带着疲惫,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边缘:
“设备本身的物理噪声比预想的还要复杂,动态补偿模型已经调校到极限了,但这最后几个百分点的精度,像是有生命一样,怎么都抓不住。”
他调出引力波发生器的内部监控数据瀑布流:
“你们看,核心磁约束线圈的热扰动、压电陶瓷驱动片的非线性回滞效应……这些微乎其微的系统性抖动,在毫秒级、微秒级尺度的反复叠加下,累积的误差正好压过了我们的补偿能力上限。”
这所谓的“一点点”,在微观尺度上,就是密钥无法精准“对齐”环境变量瞬间耦合,从而导致防御系统识别异常,要么提前触发昂贵的纳米防护层,要么在需要其激活时延迟了极其关键的几毫秒。
王院士眉头紧锁:
“一点办法都没有吗?误差来源清晰吗?”
张总苦笑:
“来源非常清晰,但成因复杂且耦合紧密,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小到可以忽略,甚至都在设备出厂参数的‘优秀’范围内。”
“但它们在这个极端应用场景下的非线性组合……超出了现有工业基准的容差极限,要么我们彻底更换核心元件,选用物理特性更极端、更稳定但制造难度高几个数量级的材料…这时间…”
他没继续说下去。
项目已经移师外场,爆炸实测试验在即,更换核心硬件无异于天方夜谭,时间和成本都不允许。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洛珞。
似乎这个时候别无他法,只有期待这位总顾问还能带来什么好消息了,就像之前每次遇到困难时一样。
洛珞的目光像是焊在了屏幕上那几道跳跃着微弱杂讯的监控曲线上,眼神沉静得可怕。
他没有像之前突破“蜂巢之心”或“虫群协同”时那样灵感迸发,眉头反而微微蹙起。
“不是材料,是模型。”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
“我们之前建立的‘噪声-补偿’模型,是在设备‘工作点’附近做的小偏差线性近似。”
每次遇到这种,因为材质和系统的差别,导致跟他依据【记忆沙漏】修改出来的方案有所不同的地方,都会让他十分头疼。
“它适用于大部分情况,但在生成引力密钥这种需要极限动态性能、涉及复杂相互作用的‘大信号’切换时,它失效了。”
张总精神一振:
“非线性?您是说…设备在高频动态下的状态,和我们基于静态或小波动建立的状态模型不一样?”
“对”
洛珞走到控制台前,调出几组历史测试的深层次对比图,指尖点在几个微小的拐点上:
“看这里,当指令要求振幅在特定频段快速上升时,压电陶瓷的响应初期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粘滞’区,这在我们静态线性化模型里被平滑掉了。”
他没有用任何术语,而是点出了设备在高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