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一线生机!那就去岭北吧! (第2/3页)
这位曾经的文坛领袖,执掌过翰林院,主持过科举大典,天下士子谁不尊称一声“刘公”,此刻却像个最卑微的奴才,佝偻着身子趴在地上,对着比自己孙辈还小的朱高炽连连磕头,那一声声“殿下救命”里,满是摇尾乞怜的谄媚。
什么风骨,什么气节,那些他曾在文章里反复称颂、在讲学中再三标榜的东西,在诏狱日复一日的酷刑折磨下,在对死亡的极致恐惧和对生的强烈欲望面前,早已被碾得粉碎,荡然无存。
他此刻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只要能活着走出这暗无天日的诏狱,哪怕是去岭北喝风吃沙,哪怕是做牛做马,哪怕是被天下人耻笑,那就足够了!什么文名,什么清誉,在活下去面前,都轻如鸿毛。
朱高炽看着他们丑态百出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讥讽,却没表露出来。他站起身,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很好,既然二位有这份觉悟,那我就试试。不过嘛……”
他话锋又转,语气变得冷淡:“你们也知道,我这个人最讨厌别人算计我。先前你们在朝堂上那般针对我,这笔账,总不能就这么算了吧?”
詹徽连忙道:“殿下放心!下官出去后,定然在皇上面前力证殿下清白,说您是如何忧国忧民,如何被我们这些小人构陷!”
刘三吾也跟着附和:“老臣……老臣愿意写文章,称颂殿下的功绩,让天下人都知道殿下是大明的栋梁!”
文臣儒生嘛,手中的笔就是他们的利器,锋锐处不输刀枪。
一篇策论可定国策,一首诗文能撼人心,连史册上的笔墨都能被他们轻轻涂改,让忠奸善恶在字里行间换了容颜。
操控舆论更是他们的看家本领。朝堂之上,他们引经据典,能把私党之争说成“维护礼制”;乡野之间,他们借门生故吏之口,能将异己者抹黑成“奸佞小人”。
江南的士林望族互为声援,一篇檄文传抄天下,便能让一个人身败名裂;几句“清流”“正人”的标榜,便能笼络民心,让自己的主张披上“天下公论”的外衣。
他们深谙“三人成虎”的道理,看似温文尔雅地吟诗作对,实则在字里行间编织罗网,让不明就里的百姓跟着摇旗呐喊,连帝王都得忌惮三分。
毕竟笔杆子握在手里,便能塑造“民心所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