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8章 互惠互利,一点建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28章 互惠互利,一点建议 (第2/3页)

的投入绝对是超值的。

    “眼光不错。”何雨柱赞了一句,“这位朋友,方便引荐一下吗?或许能多聊聊香江未来的规划方向。”

    奥利安沉吟了一下:“人倒是没问题,不过……何,他跟我一样是个英国人,现在只是个中级职员,而且人很谨慎。我去帮你问问吧,他不一定愿意。”

    “明白,不强求,我只不过觉得他的眼光真的不错,想认识一下,聊聊而已。”

    “好!保持联系,万事小心。”奥利安叮嘱了一句,挂断了电话。

    将军澳:这是长远布局的暗子。现在拿地成本低,开发压力小,可以秘密囤积,静待时机。深水岸线是未来的战略资源,无论是自建码头发展物流,还是作为与政府谈判的筹码,都价值巨大。更重要的是,那里远离当前的核心纷争区域(港岛、九龙),便于低调运作,不易引起怡和及其背后势力的过度警觉。

    葵涌:这是切入当下香江经济命脉的关键跳板。集装箱运输代表着未来的贸易主流,控制一个码头的份额,就等于扼住了部分物流的咽喉。虽然竞争激烈,地价高昂,但这是阳谋,是摆在明面上的战场。拿下它,不仅能带来稳定丰厚的收益,更能极大地提升黄河集团在香江乃至东南亚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与怡和在码头物流上的对抗,将从被动的“被卡脖子”,转变为主动的“争夺枢纽”。而且,参与这种级别的政府招标,本身就是一种实力和地位的宣示。

    两个地块的开发跟当下的实际情况结合了一下,何雨柱就有了决断。

    小孩子才做选择,两边他都要。

    总督的补偿,必须争取利益最大化,重点锁定葵涌,葵涌太大抢下一块就好了。

    至于将军澳,既然现在无人问津,那正是“四海贸易”这类影子公司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低调收购,分散产权,秘密持有。

    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风险?几乎为零。

    只需要耐心和时间去孵化这颗“金蛋”。

    思路捋顺了,何雨柱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阿浪那边,结果是秘书接的,阿浪跑工地了。

    何雨柱挂断后,又打了阿浪的呼机(60年代就有了),这小子现在经常在外面跑打电话不一定能找到人,所以配了,其他几个人也有。

    “铃铃铃”

    “阿浪。”

    “老板!有什么吩咐?”

    “你来我这里一趟。”

    “好,我马上过去。”

    一个小时后,阿浪赶到了何雨柱的家,进了书房后。

    “你先坐。”

    “好,老板。”

    “两件事。”

    “第一,总督府承诺的‘补偿’,你去跟进。我们不要别的就要地,目标是葵涌集装箱码头招标地块,具体怎么谈,你把握分寸,底线是必须拿到一块地,靠不靠近九龙塘无所谓。还有我们不参与招标,既然是补偿那总要给优惠吧。记住,这不是纯商业谈判,要利用好舆论和总督在媒体前的承诺。”

    “葵涌?!老板英明!我明白了,我回去后就组织人手去实地调研,准备好所有材料,就去拉上媒体一起去总督府工务司和地政总署。保证把声势造足,把补偿落到实处!”

    “嗯。第二件事,也重要。”

    “您说!”

    “立刻开始对将军澳地区所有可用土地,特别是临海、水深条件好的地块的收购计划。动作可以不快,要保证不引起别人注意,尤其是怡和,不要用黄河实业,你下面的那些公司可以发挥发挥作用了。价格可以适当宽松,但产权必须清晰干净。这件事,只能交给最信任的人去做,出了问题我找你。”

    “将军澳?”阿浪愣了一下,显然对这个偏远地方的价值有些不解。

    “对,将军澳!”

    “老板,这地方可不大好搞啊,尤其是那些种地的。”

    “办法你自己想。”

    “我们不是有别的地空着,能不能?”

    “可以,但是你可别傻到跟人家一呎换一呎!”

    “怎么可能,我多起几栋楼,用屋换啊,他们没地种租楼下店铺做生意咯。”

    “不错,有长进。”

    “老板,我也有难题需要你帮我解决啊!”

    “说吧,你小子可是很少提困难的。”

    “我缺人啊!”

    “你不是招了不少人?”

    “我缺高端的人才啊,就像您刚才交代的两件事情,如果有个人能分担一下,效率就快很多,不一定非要是我的下属,他要是足够厉害,我给他当下属也行。”

    何雨柱微微蹙眉。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他需要增加团队核心成员,不光是忠诚可靠,执行力强的。

    许大茂精于营销和快消品运营,顾元亨是技术和管理型人才,阿浪擅长执行和协调,史斌、白毅峰是行动派,奥利安和王翠萍虽在警队,但各有掣肘。

    他确实需要一个能在幕后运筹帷幄、精通资本运作、法律事务乃至情报分析的智囊型人物。

    他还需要在商业上有天分,有创造性的人才,不然以后怕是会有很大问题,大方向他目前还能把控,所以有执行力就行,后面涉及的行业多了,他还真不确定。

    “人才……我会去找,事情你还是要做。”

    “我知道,老板。”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小满端着两杯热茶走了进来。

    她显然听到了两人后半段的对话。

    “柱子哥,阿浪,你们刚才说缺人手,尤其是懂金融和法律的要不要?”

    “要是要,不过你也知道我们的情况,不光看能力。”

    小满道:“这个我知道,我倒是有个人选,不知道合不合适……”

    何雨柱和阿浪都看向她。

    “我有个研究生同学,叫陈胜。”小满介绍道,“他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父母从沪上迁居来港的。他父母都是很有学问的人,父亲是中学国文老师,母亲是音乐老师,家教很严。陈胜本人……怎么说呢,非常聪明,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