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朝鲜人死绝之前,我大明是不会后退半步的! (第2/3页)
,建奴都打到北京城下了?!
一直赢,突然变成都城被围,这怎么看都不符合逻辑,似乎唯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朝廷之前一直在撒谎!地方上想要得知朝廷的情况是很困难的,北京保卫战的时候,朝堂一心扑在对敌之上,对于地方上的事务都是先搁置在一边的。
这在地方上的视角看来,没有得到及时回复,就证明了京师的消息被封锁了,皇帝生死不知!这在地方上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很多人甚至都觉得大明可能要亡了,就像北宋靖康之变一样猝死掉!
孙承宗在陕西自然也很担心,他当时已经整理好大军,准备亲自率军进京勤王了的,却被朱燮元给拒绝了!
“陕西那么鬼远,等陕西的步卒赶到京师,这仗早就打完了”,这是当时朱燮元的想法。
在他看来,当时京畿的情况看似危急,实际上却是十拿九稳,基本没有什么输的可能的,只是怎么赢、如何赢得漂亮有些难度。
对于北京保卫战的结果,他其实是不太满意的,大明的军力还是太弱了,若是换做洪武年间,这建奴和漠南蒙古的十万联军,一个都跑不掉!
但孙承宗不了解京师的情况啊,三边的军力在朝廷的账面上也很好看,只是当他到了地方以后,真的是透心凉!据他所了解的情况,他离开辽东之后,关宁军的实力也下降得厉害!那段时间他实在是煎熬得厉害,他甚至怀疑朱燮元是不是投敌了,才故意拒绝他率兵回援。
虽然最后将敌军给击退了,但孙承宗对朱燮元的偏见还是没有化解:其作为兵部尚书本就应该承担己巳之变的主要责任,但凡有点脸,早就主动辞职了!他当初柳河兵败,只是损失了几百人就被群起攻之,不得不引退!
朱燮元则是多少有些看不起孙承宗,觉得孙承宗是个纸上谈兵的伪君子:他在西南都没怎么从朝廷拿钱,就平定了奢安之乱,怎么孙承宗这厮耗费粮秣无算、调集各军精锐,却干成了这个模样!
朱由检嗅到了火药味,家里的两个老头怎么好像快要打起来了啊?难道孙承宗真的不适合呆在朝堂之上,叫他回来就是个错误?!朱由检有的后悔把老头喊回来了,怀疑自己是不是下了一步臭棋,眼看大明的党争已经基本消停了,难不成又要因为孙承宗重新燃起?!
关键时刻,前首辅毕自严站了出来和稀泥,说了句正确的废话:“守有守的好处,撤有撤的好处。其实从大明海运辎重到釜山浦并不困难,不管怎样,釜山这里都应当保下来,如此方能进退自如。”
人都是喜欢折中的,从守朝鲜江南地区改成守一个小小的港口,这难度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袁可立收复辽南的战役也可以看出来,舰队是可以作为港口的海上堡垒的,在舰炮的保护下,守个港口的压力也不算大,众人于是纷纷附和毕自严的话,说此为老成谋国之言。
毕自严本意是来劝架的,可是他的身份不对啊,作为前首辅说这话,难道是对新首辅表达不满吗,孙承宗如果低服做小了,是不是以后就不用听他这个首辅的话了,朝堂的这塘子水是越搅和越浑了!
朱由检脑壳嗡嗡的,难不成之前的众志成城只是因为外部压力太大,才迫使大家相忍为国吗,现在局势有所好转,眼看着建奴、流寇都被打残了,所以这群人内斗的本性又复发了?!
和稀泥是没办法解决本质问题的,毕自严说一定要守釜山,又没说要不要弃守护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孙承宗为首的这些人说的也有道理,朝鲜朝鲜的百姓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反抗建奴回归大明,如果直接不管,他们怎么办!
管是肯定要管的,朱由检给出的答案是守,能不能守住不说,反正就是要守,至于怎么守就有得说道。
皇帝的表态终结了这场讨论,也意味着朱燮元的失败,孙承宗的胜出!
“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