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画大饼、要补贴 (第2/3页)
年种上十几亩蔬菜大棚,安安稳稳地过自己小日子得了。
但很快,这个想法就自我否定了。人是社会上的一份子,处于这个大的环境氛围,你不想努力?周围环境也会逼着你努力,真正能躺平的人是极少数。如果无法躺平,那就只能继续努力。而那些想躺平又躺不平的人,只会更痛苦。
中午,李哲留下金百万一起吃饭,两个人又聊了很多。
金百万做了多年的蔬菜采购商,经验丰富,既能跟农户打成一片,也能跟蔬菜批发商搞好关系。如果李哲明年要扩大种植规模,肯定会请金百万一起合作,但具体的合作方式他还没想好。
李哲不是一个喜欢吃独食的人,也不想把自己搞得太累。明年反季节蔬菜做大,他会找一些有能力或有势力的人合作,他一个人肯定是玩不转的。
京津冀市场这么大,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把盘子做起来,有钱大家一起赚,生意才能长久稳定。
……
下午。
吃过午饭,王支书就到了李家地头等候,今儿个日头好,几个人站在路边的日头下聊天。
李哲问道:“王叔,陈镇长是哪儿的人?一会儿说话有没有需要注意的?”
“他就是咱本镇人,挺好说话的,我们都是老关系。你平常不是挺会说的吗?该咋说就咋说。”
“那成,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要不您去大棚里暖和会儿?一会儿卡车来了我叫您。”
王支书裹了裹身上的棉衣:“甭介,我估计也快来了,陈镇长是个利索人,不会磨磨蹭蹭的。”
金百万插话道:“我也听说过这位陈镇长,据说是老资格老党员了,在区里开会都敢拍桌子。”
众人聊着天,不一会儿,远处开过来一辆绿色解放卡车。
卡车停稳,副驾驶上下来一名中年汉子,中等身材,留着整齐的短发,略显斑白,身上穿着一件厚重的军大衣,颜色已略显陈旧,但干净整洁。
王支书热情地迎了上去:“陈镇长,欢迎欢迎!这大冷天的,您还特意跑到我们大营村考察,真是辛苦了!”
“老王,我这次可不是来看你的。”他只是说了一句,就被十几座白晃晃的大棚吸引了:”好家伙,我才多长日子没来,这地儿就变样了。”他用手指着北面:”我记得这一片应该都是村集体的土地吧?怎么也建成大棚了?”
王支书说道:“没错,您的记性真好,这一片确实是咱们村集体的土地。前段时间租给李哲了。这是他建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哪位是李哲?给我介绍介绍,连信用社的柳主任都夸他这大棚蔬菜种得好!”
李哲走上前,热情地跟对方握手:“陈镇长,欢迎您来大棚考察,也感谢您对我们蔬菜种植户的重视!”
陈镇长笑着问:“哟,还挺年轻的,娶媳妇了吗?”
“还没呢。我现在就想一门心思搞事业,想把大棚蔬菜种好。”
“你有这个决心很好,但终身大事也不能耽搁了。老话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小伙子得抓紧时间了。”陈镇长打趣了一句,挥挥手:”走,带我看看你的大棚蔬菜!”
李哲先带他进了一号大棚,陈镇长立刻被惊住了,他年轻时也种过地,近些年也会经常下乡,对于农活并不陌生。也正因为了解,才会越感到惊讶。
一是惊讶于大棚内的温度居然能保持到20度左右。再一个,不光是温度的问题,这种封闭式的大棚和露天种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感慨道:“这大冬天的能种出黄瓜,真是不容易啊!”
随后,他又参观了二号大棚、三号大棚、四号大棚。见到李哲不仅能种出黄瓜和西兰花,其他一些常见的蔬菜也能种植出来,心中不免对这个年轻人多了几分佩服。
“李哲同志,你建这个大棚花费了多少钱?”
“整个下来将近6000块钱。”
“听说你的大棚蔬菜在京城卖六七块钱一斤,一季度得有两三万块钱的盈利吧?”
“差不多。”
“好家伙,到明年你可就是咱们村的第1个10万元户了。难怪你不着急结婚呢,明年十里八村的媒婆不得把你家门槛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