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第3/3页)
郭嘉,这位才华横溢的谋士,年仅三十八岁,却在跟随曹操征战的十一年里,为他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他却突然离曹操而去,怎能不让曹操悲痛欲绝呢?
他将郭嘉厚葬之后,心情愈发沉重,整日站在山崖之上,极目远眺那波涛汹涌的沧海。海风呼啸,吹乱了他的发丝,但他的目光却始终凝视着远方,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郭嘉的身影。
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与郭嘉的点点滴滴在他眼前不断闪现。他们曾一起谋划天下,一起征战沙场,郭嘉的智谋和才华让他敬佩不已。然而,如今郭嘉已离他而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哀思和对往昔的追忆。
夏侯惇等人见曹操如此哀痛,心中实在不忍,纷纷上前劝谏。夏侯惇说道:“丞相,您整日在此哀伤,身体怎能吃得消呢?还望丞相保重身体,莫要过度悲伤。”
曹洪也附和道:“袁尚、袁熙既已投奔辽东,一时之间恐怕难以攻取啊。丞相,您不如先回许都,从长计议。在此耽搁日久,恐怕荆州刘表又会心生异志呢。”
曹操听了众人的劝告,微微一笑,自信地说道:“诸公稍安勿躁,无需多时,待二袁首级送至,我等便可回兵矣。”
话音未落,只见许褚匆匆赶来,手中提着两颗血淋淋的头颅,高声喊道:“丞相,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尚、袁熙首级至此!”
众将见状,皆是惊讶无比,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曹操看着那两颗首级,心中黯然,长叹一声:“果不出奉孝所料啊。”他默默地从怀中掏出郭嘉留给他的一枚锦囊,缓缓递给曹洪,说道:“此乃奉孝临终前留给我的锦囊,如今二袁已死,这锦囊中的计策也已无用。你将它收好,权当是对奉孝的纪念吧。”
曹洪满心狐疑地接过信件,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与在场的众将一同观看起来。只见信上写道:“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封信到底想要传达什么意思。
紧接着,信中的内容让众将们大为惊讶:“明公切不可加兵。”这是为何呢?众人继续往下看去,“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原来如此,公孙康一直对袁氏心存忌惮,如今二袁前去投奔,他必定会心生疑虑。
“若以兵击之,彼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这倒是实话,如果曹操此时出兵攻打,公孙康和二袁必然会联手抵抗,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攻克。
“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众将们读到这里,纷纷惊叹道:“此计好啊!”这的确是一条妙计,让敌人自相残杀,坐收渔翁之利。
曹操看着众人的反应,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我初回易州时,奉孝手下将其临终所封之书与我曰,‘丞相若从书中所言,辽东事可定矣。’”众将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郭嘉的计策。
众人交头称赞:“奉孝好啊!”“此计妙哉!”……对郭嘉的智谋赞叹不已。
曹操回过头,看着众将,感慨地说道:“诸君年齿,皆与我相当,唯奉孝最少。”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郭嘉英年早逝的惋惜。
“我欲托以后事,不期其中年夭折,使我心肠崩裂。”曹操的声音有些哽咽,他对郭嘉的信任和依赖溢于言表。
最后,曹操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仰天大哭:“奉孝死,乃天丧我也!”他的哭声在营帐中回荡,众将们也都为之动容。
话刚落音,只听得一声巨响,如万马奔腾,又如雷霆万钧,一道惊涛如巨龙般猛然拍岸,激起千层浪花,水花四溅,如银珠落玉盘。
这涛声震耳欲聋,其中竟还夹杂着丞相的哭腔,仿佛是天地间的悲泣,此情此景,异常壮烈,令人心潮澎湃。
曹操闻声望去,只见那汹涌的波涛如怒涛狂卷,气势磅礴,他不禁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于是诗兴大发,脱口吟出一首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