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2章 东西榜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382章 东西榜案 (第3/3页)

,是绝对重要的事情。

    苏泽也在奏疏中写明了原因:

    国朝开科取士两百年,八股文中能出题目已然出的差不多了,以至于现在很多县试乡试的考题,都以怪奇偏僻为傲,甚至拆解圣贤书中的句子,用佶屈聱牙的问题来为难学子。

    而读书人为了应付这些题目,更是将圣人教诲视作拆字把戏,读书不领会书中的真意,专门钻牛角尖找冷僻的内容来背。

    这已经是违背了太祖设置科举的本意了。

    这样遴选出来的人才,又怎么能担负起一方父母官的重任?

    所以苏泽也主张,策论和八股要并举,恢复策论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而不是仅仅依靠八股取士。

    苏泽提议,将所有考生继续分卷。

    将“南卷”细分为“东南沿海卷”(江浙/福建/广东)、“华中卷”(湖广/江西)、“西南卷”(中卷四省);“北卷”细分为“华北卷”(山东/北直隶)、“西北卷”(陕西/河南/山西)。

    苏泽提议,每次会试之前,根据各省近年考生数量、教育水平(如官学密度)、经济发展(赋税贡献)定期调整配额,避免固定比例导致僵化。

    同时,苏泽还提议,可以仿效五经,对各卷的考生,各自出不同的策问题目。

    比如西北地区,可以出西北屯田、边患边民问题作为策问题目。

    而西南的考生,则可以出西南土司治理的问题。

    这样一来,朝廷也可以通过这些考生,知道地方上的情况,可以看到他们这些读书人对于地方问题的思考。

    然后苏泽提出的第二步,就是拉平这些地域的差别,等到各地录取比例差不多的时候,那就是调节成功了。

    等到了那时候,就可以取消这种地域性的政策,重新归为全国一套卷子,不分地域的录取进士了。

    对此苏泽也提出了几个方法。

    首先是加强通政司的驿站体系,在内陆省份基层也设立驿站,将京师选编的优秀书籍,送到这些内陆县的驿站中,让内陆士子也能接触到最新的书籍和了解朝廷动态。

    第二是加强优秀学政官员的交流。

    好的学政官员在内陆地区任职,吏部考核的时候应该优待。

    如果地方学政官员提高了本地的教育水平,那吏部在选官时候更是要优待。

    最后苏泽还提议朝廷,补贴偏远地区士子来京赶考的路费,增加偏远地区的县学府学数量,增加贫困学生的补助。

    等到整个奏疏最后,苏泽又重新提到了开征商税的问题。

    这一次,苏泽堂堂正正的拿出了山东和山西做例子。

    这一次的会试,山东和山西的士子通过会试的数量明显上升。

    苏泽认为,这是这两个省开征了商税,所以地方上才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基础建设和教育中,这次提高了两地士子的录取比例。

    苏泽自然是提议各地尽快开征商税。

    最后苏泽还是提出了上次顺天府乡试的老办法,在报纸上刊登本次会试名列前茅的士子答卷,消除其他读书人的置疑。

    等到申时行看完,他吸了一口气说道:

    “子霖兄这份奏疏,当真是魄力十足啊。”

    在官场上,形容一个人魄力十足,大概就是暗示太激进了。

    申时行实在是觉得这份奏疏太激进了。

    苏泽说道:

    “汝默兄如果觉得不可行,那就我自己上书好了。”

    申时行却说道:

    “我签!”

    申时行说道:

    “正如子霖兄奏疏说的问题,如果现在不解决,日后就更难解决了。”

    “科举的问题,事关万千读书人,本就应该大大方方说出来让大家讨论,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

    “子霖兄提出了解决方案,申某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在你的奏疏上签字好了。”

    苏泽看向申时行,自己这位好友,当真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典范。

    你可以说他自己没什么强烈的观点,但是他总能赞同正确的意见,并且愿意支持这些意见,即使这个意见不是他提出来的。

    等到申时行签完字后,苏泽将奏疏交给贡院外的官员,然后将副本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