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出题 (第3/3页)
这买纸钱也被称呼为“贡钱”,算是贡给大成至圣先师的钱。
张元忭从考篮中掏出三枚黄铜币,他在京师生活解决,这次考试的文房四宝还是同乡徐渭借的。
一想到这位同乡,张元忭有些遗憾。
徐渭和张元忭是同乡,在京师的时候他受到徐渭的照料。
原本徐渭考上了举人,本来也可以参加本届会试的。
但是他的恩主苏泽被选为同考官,徐渭为了避嫌,放弃了本次科举。
张元忭为徐渭感到遗憾,但是他也理解徐渭的放弃。
他将唯一值钱的澄泥砚小心翼翼摆在尺许见方的木板上,这便是他未来九天安身立命之所。
“咚!咚!”沉重的梆子声惊破贡院沉寂。书吏鱼贯而入,分发弥封考卷与光素纸。
接下来几天,张元忭都在答题。
苏泽在巡视考场的时候,也在张元忭的号房前经过了几次。
只能说科举考试,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考试,更是身体和毅力的考试。
就在答四书五经经义题目的这第一场考试里,就有好几个考生因为体力不支被抬了出去。
这才是第一场的考试,也不知道等到最后的策论完成,还剩下多少考生能够坚持。
张元忭等到了五经题目的最后一天。
书吏们举着经义题目的牌子,在考场来回游走。
张元忭也治的《易经》。
他看到了苏泽题目。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张元忭紧扣笔尖,迅速就找到了破题的关键。
他在京师这些日子,整日里阅读《乐府新报》上的文章,靠前又突击学习了苏泽的奏疏集。
他对于朝堂之上渴求变法的风向是很了解的。
“大人之变,如虎威新革其文,岂独为饰观哉?神物自化,孚信存乎其中,而天下莫之能测矣……”
张元忭以“虎变”喻革故鼎新乃天理使然,威势之下更需“孚信”——以公心待天下,行堂堂正正之法。
“未占”非不疑,而是如日月经天,其光自明,无需占卜。
破题便定下“新政必以公信为先”的调子。
信,就是取信于百姓,张元忭主张变法必须要先说服百姓,形成官民共识,这样的改革才能上利国家下利百姓,而不是仅仅让一方得到好处。
二月十五,终于到了会试最后一天。
张元忭的精神和体力都已经到了极限。
他从号房中醒来,今天是最后的策论了。
张元忭早就从徐渭那边知道了,今年策论的重要性,于是强行打起精神来,准备最后的答题。
张元忭先吃了一口三白糕。
在贡院考生都是吃这东西的,这是一种用米粉和糖盐混合的糕点,因为吃了不容易腹泻,所以是贡院专用的食物。
另外科场也只会提供少量的水,这也是减少考生上厕所。
“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果然又是和变法有关的!
张元忭的才思敏捷,他提起笔,迅速写下了破题的主题——
“周公兼夷狄以拓华夏,而惟社稷之是安,乃为快耳。”
张元忭自然是支持变法的。
想到父亲的遭遇,他父亲就是因为云南土司叛乱,最后才丢官罢职,郁郁而终的。
在父亲死前,依然在惦念云南的情况,这也对张元忭形成了影响。
和普通士大夫的主张不同,张元忭是支持华夏拓张的。
当然,这样的主张在会试上写出来,是非常冒险的。
但是张元忭还是决定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来答题。
张元忭写道:“煌煌汉家,当兼夷狄。”
紧接着他又就西南的问题,写出殖拓三策。
大概就是改土归流,汉家教育,混居改姓这样。
策论就是这样答的,破题之后怎么答题,就看个人的见识和政治观念。
这也是宋代科举重策论,被明人批评的地方。
这种考试方式,考生可以通过研究政治风向,通过策论来政治投机。
而主考官也可以通过主题,来筛选自己需要的考生。
反之,八股文是限定写作,有一套评判标准,所以明人觉得更加公平。
张元忭答完,终于交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