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锁院 (第2/3页)
,比如都察院的王任重和沈藻。
王世贞和张居正的关系从好友走向陌路,今日王世贞甚至公开反对过张居正几次,这自然也影响了沈一贯和申时行的关系。
“肩吾兄,汝默兄今日来,是和我商议会试的事情。”
苏泽打了圆场,说明了申时行的来意,尴尬的气氛消散了一些。
“恭喜两位兄台了。”
沈一贯语气中充满了羡慕。
身为读书人,谁不想要做一任考官啊!
大家都是千辛万苦读书出头的,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主宰几千名考生的考官,这想想都让人兴奋。
申时行却苦着脸说道:
“我问过翰林院的前辈了,这阅卷可是个苦差事啊。”
苏泽也点头。
申时行说道:
“礼部的同僚告诉我,这一次会试人数超过四千人,阅卷压力之大超越历代。”
沈一贯也倒吸一口气:“这么多?”
他们这一届的会试,总共才3000多人,如今已经膨胀到4000人了?
申时行说道:
“说起来,还有子霖兄的功劳。”
“这和子霖兄有什么关系。”
申时行说道:
“这一次广东、福建、浙江和南直隶的考生增长不少。”
沈一贯疑惑道:“这和子霖兄的关系?”
还是罗万化给了答案。
罗万化说道:
“这些都是沿海的省份,子霖兄推动开海,这些地方的考生赶考更方便了。”
沈一贯立刻明白了,他说道:
“是啊,当年我进京赶考,路上就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听说现在坐船去宁波老家,坐海船二十天就能抵达,确实方便多了。”
参加会试是需要成本的。
在这个时代长途旅行成本是高昂的,很多穷举人都是要借钱才能进京赶考的。
发达的海运交通,还是方便了沿海身份的考生,他们不需要翻越难走的陆路,直接坐船就能来京师,而且还能节约时间,这自然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赶考热情。
苏泽也没想到这个结果。
只能说,沿海地区的发展,真的有其必然的趋势。
没办法,海运的优势太大了。
而物资和人员的流动,自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
如果这样下去,原本大明南北不平衡的局势,是不是会被东西不平衡取代?
申时行说道:
“这次会试,诸位知道卖得最火的书是什么吗?”
沈一贯说道:“肯定是张阁老的文集了!”
“错矣。”
罗万化说道:“肯定是历代会试的八股汇编了。”
各大报馆在会试前夕,都整理了历代会试的真题,还邀请一些名人写了真题解析。
如今四大报馆都专门发行了书籍,销售十分的火爆。
申时行还是摇头。
众人猜不出来,申时行才说道:
“是子霖的奏疏集。”
“?”
沈一贯和罗万化也傻了。
就连苏泽也愣住了。
申时行说道:
“子霖要出任同考官,众考生都认为子霖肯定会在这次科举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都买他的奏疏集参详。”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子霖的奏疏都能通过,对于写策论是个好参考。”
这下子苏泽也懵了,他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不过好像也是,策论其实是考察学子的议政能力,一篇好的奏疏就是好的策论。
那么如今整个大明,谁的奏疏写得最好?
那自然是苏泽了。
每月两疏,疏疏皆允。
还有什么比苏泽的奏疏更有含金量?
还有什么比苏泽的奏疏更能看清朝廷的施政方向?
反正研究苏泽的奏疏就没错了!
苏泽也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申时行说道:
“锁院半个多月,子霖要准备好换洗的衣物,另外进了贡院就不能向外传消息了,家里的事情可安顿好了?”
苏泽说道:
“家里的事情已经安顿好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