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6章 高手出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376章 高手出招 (第2/3页)



    “大银台,今天各衙门才刚刚开衙,这会儿没几份奏疏。”

    李一元安心了一些,他对着徐叔礼说道:

    “若是有事及时通报本官!”

    等到徐叔礼离开之后,李一元又默念了几句“今日无事”,这才翻开了今天的报纸。

    和各大衙门一样,四大报纸原本在过年期间也都是停刊的。

    但是今年的情况不一样,四大报纸的竞争又卷到了一个新阶段,四大报纸竟然都没有停刊。

    《乐府新报》的办法最巧妙,用的是春节特刊的办法。

    这次的春节特刊,是《乐府新报》举办的一次白话文大赛。

    主题就是用白话文写作,题材不限,无论是诗歌、、戏剧都可以,只要是用白话文写作的就可以。

    这些内容在年前都已经采编完毕了,印刷厂早早就准备印刷好了,在过年期间分开放出来。

    李一元简单看了一几篇,白话文的文章果然看起来非常的轻松,一些文章写的相当不错。

    李一元甚至看到了一首用白话文所写的短诗,其实说是诗句,更像是白话戏文,但是读完李一元竟然觉得意境相当不错。

    再一看作者,汤显祖?

    李一元才想起来,这位《牡丹亭》的作者,不是应朝鲜国主的邀请,前往朝鲜了吗?

    竟然还有朝鲜的投稿啊。

    李一元从中看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李一元简单看完了这几份报纸,剩下一些短篇的没舍得看,准备等今天下衙后带回家里看。

    接下来就是《新乐府报》了。

    这次《新乐府报》也在过年期间发起了特刊。

    这是一系列的报告。

    报告的对象,就是大运河沿线的漕工。

    整个报告分成了很多篇幅,分别介绍了大运河沿岸不同城市,漕工的生存现状。

    《新乐府报》首先指出了整个大运河漕运业务下降的现状。

    原因也很简单,是海运分流了一部分的漕运业务。

    海运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

    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海运将粮食运送到京师。

    海运增长必然减少漕运的业务。

    李一元很认真的看完了几篇报道,他的脸色也有些难看起来。

    整个大运河沿线,是大明南北二京的生命线,漕运业务当真是“百万漕工之所系”。

    《新乐府报》的文章中,也已经讲述了山东和南直隶北部的一些城市码头,因为漕运业务的减少,漕工的收入下降,闹出漕工向朝廷讨薪的事件。

    大运河沿岸都是繁荣富庶的城市,如果这些漕工闹起来,会严重影响大明的稳定。

    可是李一元身为朝廷重臣,也清楚的知道海运的好处。

    海运的成本极低,更重要的是比起已经运行了几百年,腐败和潜规则横生的漕运体系,海运的损耗也是远远低于漕运的。

    除此之外,李一元又有些担忧。

    张居正执掌财计后,一直在推动折银征税的改革。

    如果采取折银征税,那漕运的业务还要进一步下滑,到时候要如何安置这些漕工?

    李一元重重叹了一口气。

    不可否认,大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钢铁产量已经连续两年翻倍了,京畿地区还在不停的兴建铁厂。

    铁厂、焦煤厂、水泥厂、玻璃厂,还有各种李一元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工厂,一座座的建设起来。

    莱州、直沽和东南沿海的港口,一艘艘新船不断的下水,倭银公司的巨大利润,驱使着大明商人扬帆出海。

    市舶税的收入再上新高,两省一府的商税也在快速增长。

    这样欣欣向荣的盛世光景下,也有萎缩的行业。

    漕运行业正在萎缩,依靠漕运兴起的运河城市,正在逐渐被海港城市超过。

    李一元意识到,这些问题也到了必须要处理的时候。

    这可是在大明核心区域的上百万漕运工人,如果真的闹起来,甚至要比京营还麻烦。

    放下《新乐府报》,李一元揉了揉眼睛。

    这份报纸的劲儿太大,李一元刚刚准备看一看《新君子报》的江南文人墨客八卦中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