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江南银车入京师 (第3/3页)
代人解决的问题。
当然,苏泽时间还长,大可以留到自己入阁的时候解决。
现在陕甘推动教育改革,强化当地的国族认同,这是夯实根基,为了日后进军西域做准备。
——
隆庆五年,十一月。
这场西域问题和陕甘教育的争议,随着殷士儋拿出自己的政治生命作保,压下了反对声浪。
《乐府新报》上刊登了一些有关汉唐时期有关西域的历史科普文章,介绍了汉唐经营西域的历史。
罗万化又翻出翰林院的资料,暗示明初的时候太祖也有收复西域的志向,但因为国内问题缠身而最后放弃。
苏泽的门客徐渭,又以大唐归义军为原型,创作了一篇名为《归唐》的戏曲,倒是在京师风靡了一阵。
可对于京师百姓来说,西域还是太远了。
文人墨客所向往的西域,不过是对异域风情的追逐,真正意识到西域对大明重要的官员并不多。
当然,苏泽也已经很满意了,这些文章只不过是为了日后收复西域提供一些舆论基础,在人们心中埋下一点种子罢了。
京师的热点,又迅速转移到了直吴铁路公司募股的事情上。
就在十一月二日,来自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江南士绅高调入京。
这一次三府士绅为了赶上直吴铁路的募资,是从松江乘船北上,然后从直沽改乘马车入京的。
三府的士绅带来了从江南募集的银元,他们将银元装在马车的箱子里。
因为京师要征收商税,所以这些马车在京师城外排起了长龙,每一辆马车进程的时候都会打开箱子给税吏检查。
当看到这么多马车,多这么多的银元后,京师都被江南的财力震惊了!
据说这一次江南士绅带来的银元就有二十万!
当然,天子脚下的京师人,都是吃过见过的。
倭银公司的募资规模还是要比直吴铁路大多了。
可倭银公司可是朝廷重视的项目,还有朝廷的特许经营权,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直吴铁路是什么?
铁路当然是好东西,但是铁路到底能不能赚钱,其实所有人都没底。
倭银公司就不一样了,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江南士绅为了一个不知道能不能赚钱的铁路,就运送了二十万银元入京,这才更说明江南的财力。
紧接着,这些江南士绅又在京师的几个会馆设宴,款待同乡。
一场宴会,能引起京师百姓的讨论,是因为这场宴会的请帖很特别。
这场宴会不是直接发请帖的,而是由顾宪成写了一封请帖,刊登在了《新君子报》上。
这份请帖上说了,无论是官员、士子、商人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是江南籍贯的,就可以直接去会馆吃饭。
作为苏州人,苏泽和申时行还收到了专门的请帖。
不过两人都没有赴宴的打算。
罗万化对着苏泽叹道:“如今方知江南财力雄厚,果然富甲天下。”
罗万化紧接着又问道:
“可财不露白,江南士绅怎么突然如此高调?”
苏泽笑着说道:
“这还不是为了吓跑竞争者。”
合股经营,本身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江南早就有类似的经营模式了。
苏泽说道:
“股份制度,本质上就是“财权相当”,也就是说出资多的一方掌握控制权。”
“直吴铁路对于江南关系重大,江南士绅如此露富,就是为了吓跑其他竞争者,获得直吴铁路的多数股份,掌握这条铁路的控制权。”
这下子罗万化明白了。
江南士绅挟银入京,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就是为了显示江南的财大气粗,让其他人不要和他们争夺直吴铁路的大多数股权。
罗万化说道:
“看来他们的打算要成功了,我听说很多人都准备放弃认购直吴铁路的股票了。”
江南士绅的商业嗅觉果然是很敏锐的,竟然搞出舆论战来打压其他认购者。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十一月四日,太子朱翊钧将苏泽召入东宫,激动的说道:
“苏师傅!倭银公司的舰队归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