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三合一疏 (第2/3页)
中也有嵩阳书院这种程朱理学堡垒。
苏泽说道:
“礼部官员也不是上下一心的,心学内部派系的分歧,要比心学和其他学派还大。”
高拱听到这里,也是露出笑容。
苏泽这话倒是也说的没错,心学内部为了争夺谁是王阳明正统,早就把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而心学各派拿着王阳明的《传习录》,互相攻击对方是伪学的也是常见招数。
向书院派遣督学,倒是也符合高拱的想法,他说道:
“这件事老夫会支持你。”
但是高拱又忧虑的说道:
“子霖你这些日子都忙着政务,实学的事情也要多上上心。”
也不怪高拱忧虑。
别看在报纸上,实学的声势浩大,似乎和心学五五开的样子。
但是高拱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实际上,在民间,实学根本没办法和心学竞争。
原因也很简单,实学没办法科举。
地方上的书院,基本上都是心学的天下,而剩下的就是教授应试的程朱理学。
至今为止,一座实学的书院都没有。
看着苏泽在折腾书院,高拱又是一阵烦躁。
对于这个,苏泽也没办法。
科举是国本,可不是随便改的。
别说是实学了,心学从王阳明创立这么多年,其实也没能染指科举一点。
现在科举的考试用的教材,还是明初钦定的四书五经大全,主要是宋代朱熹的注解。
也就是,如今大明科举用的教材,还是朱熹那一套注解。
心学书院再怎么推崇心学,最后课堂上讲授的应试技巧还是朱子理学。
而要修改考试大纲,心学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实学就更别想了。
就算是苏泽手握金手指,关系天下士人的考试大纲,需要的威望点也必定是个天文数字。
见到高拱着急,苏泽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了高拱。
“这是?”
“师相,这是李时珍写给弟子的信。”
“李神医?”
高拱连忙打开信。
上次李时珍在用血吸虫验证了微虫致病说后,就和苏泽建立了书信联系,两人也会讨论一些医学上的问题。
苏泽给了李时珍很多启发,现在的李时珍,都放弃了编写医典的计划。
而李时珍的新目标,是开设一座医学院。
“以实学教授医学?”
高拱皱起眉,李时珍要开设学院?
医生设馆教授弟子,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但是这种一般都是师徒父子传承,这种类似于匠人传承的方式。
也有李时珍这样的编写医书传之后世的,但是这类的医书往往都是工具书,并不是启蒙的教材。
但是信中李时珍的意思,要在金陵城建造一座专门招收弟子,传授医学的医学院。
这听起来怎么像是书院了?
如果不是李时珍,高拱大概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苏泽说道:
“师相,您不知道,在我老家苏州府,一名精湛的医者,每年收入可达五十银元,小有名气的医者,一年收入可达百元以上。”
这下子就连高拱都有些惊讶了。
一个七品知县,一年名义上的俸禄也就是四十多银元。
大明的官员俸禄偏低,还有灰色收入,这当然不能代表地方官的收入水平。
但是无论如何,一年五十银元,那已经可以过上相当不错的生活了。
而一年百元以上,那可以说是相当富裕了。
这点苏泽也没有夸大。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达,城镇居民增长,自然催生了健康需求。
一名好的医者,自然是供不应求的。
而李时珍也发现,江南地区很多医者都是滥竽充数,他们开出来方子根本没有效果,甚至很多都是庸医,治死人也是常有的事情。
可就算是这样,江南地区的医者收入依然很高。
而这些医生敝帚自珍,将医书当做是自己的秘籍,就算是弟子也不轻易传授。
当李时珍抗灾后,见到江南是这个样子,于是萌生了授徒的想法。
从信中知道李时珍授徒的想法后,苏泽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