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重聚 (第2/3页)
听说那里的楚人十分敌对秦人。”
稂颔首道:“我知道分寸,其实明天我就要去琅琊郡了。”
稂又拿出一卷书,递给萧何,又道:“这是近来关中的治理之策,你可以多看看。”
萧何道:“多谢。”
天色入夜之后,稂就带着他的支教夫子去休息了。
萧何打开这卷竹简,入眼的便是关中新历,二十四节气。
曹参道:“要不多留稂几天?”
萧何收起这卷书,望着夜色中的街道,低声道:“不必。”
曹参颔首。
在县里,萧何向来是行事稳健的,只要他说不必做的事情,曹参就不会多言。
而关中或者是别的地方,对萧何与曹参来说都是两眼一抹黑,外界什么情况都只是听说而已,没有亲眼见过。
曹参向来是听萧何的,萧何说什么就是什么。
稂在中阳里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就离开了此地,前往了琅琊县。
中阳里是丰邑的一个里,在沛郡丰县治下。
稂坐在马车上,一边书写着他在中阳里的见闻,写完之后让人送去了咸阳给公子扶苏。
今年的酷暑刚结束,当第一场霜降来了的时候,楚地的稻米也开始收获了。
时隔两年,稂再一次来到了海边,以前的琅琊台后方,是一片荒地,除了住在此地的渔民,本就没有太多的人居住。
而现在,琅琊县已被正式建设起来,在此地有三万多人居住,这里的多数人都是造船的船工或是出海的船夫,以打鱼为生。
稂走在热闹的琅琊县城中,一路朝着琅琊台而去,在琅琊台的南侧有一片海滩,那里有着最古老的越人,也是琅琊县最特殊的一些人。
丞相李斯想要削弱越人的血脉,并且让此地行秦法以县治理。
但公子扶苏又是爱民的,公子让越人保留了他们的身份,但户籍上依旧是秦人,他们可以自称越人。
可能这里的人们对当年丞相李斯的迁民之策还有所怨言,可如今已生活在这里了,往后的一代代人在此地扎根,只要能安居,那么这里就是家。
迁民而来之后,秦的确给了他们一个安居之地,并且公子扶苏也承诺了,往后此地的渔民不用再向秦廷进献珍珠,以换取在此地的安居的条件。
这些条件都是皇帝与公子扶苏赐给他们的,稂还记得,当初公子扶苏答应了越人老族长的条件。
稂也不知公子扶苏是如何劝说皇帝保留了越人的风俗,但公子确实履行了他的承诺。
此地的越人或许不信任皇帝,不信任秦廷,但稂觉得他们一定信得过公子扶苏,也愿意相信公子。
走过热闹的县城,稂牵着马一路往东走,听到了海浪声,也感受到了海风。
稂依旧穿着一身有些落魄的布衣,衣衫很老旧,与当初只身前来此地时还有不同,现在的他牵着一匹马。
走到海边时,这匹从草原上来的战马有些不适应,不停打着响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