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书 (第2/3页)
今天的廷议结束之后,众人依次离开章台宫,扶苏见老师也要跟着离开,就上前道:“老师。”
李斯听到这声老师,停下脚步转身看向身后的公子。
扶苏道:“知道老师近来睡不好,我让人准备了一些药材,早晨就让人送去老师府上了。”
李斯行礼道:“公子费心了。”
扶苏道:“无妨,都是我该做的。”
见李斯继续要往殿外走,扶苏从袖子里拿出一个牛皮套,牛皮套中是一卷布绢,“老师,这是李由的书信。”
李斯拿过儿子的书信,仔细看着。
扶苏站在一旁等着老师将书信看完。
“李由想要在军中混迹也由着他了。”
扶苏想着其实老师是不想李由在军中出生入死的。
李斯道:“公子不用担心,李由这小子在外是死是活也无妨的,臣不是因这小子近来才会睡不好。”
扶苏颔首,李斯现在有了孙子,果然了有了孙子就不要儿子了。
陪着老师一路走向丞相府,扶苏与老师交代着近来的诸多国事。
纸张的消息仅限于自己与敬业县的工匠们知道,此刻就算是一张纸放在老师面前,可能老师也不会觉得那东西是用来书写的。
等真的将纸张成书了,也就不用多解释了,像老师这样的政治高手自然知道纸张加上支教令之后,此物有多么的重要。
今天,丞相府议论的是渭北的事。
治水垦田一直都是秦治理社稷的主题,治水亦是每个明君都该做的事,扶苏此刻又遇到了治水的难题。
今年渭北又闹了干旱,其实今年的酷暑原本是正常的,可偏偏就是今年酷暑雨水又少。
加之泾渭河下游的土地的盐碱化,原本应该是东汉年间才会出现的问题,其实在如今的大秦也依旧有。
对土地来说,人间的这上百年根本算不得什么。
这是扶苏的感受。
既然有人提出了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虽说不是那么的迫在眉睫,关中的人口也没有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泾渭河下游的干旱与产生白地的原因,其实这与当年的郑国渠有关,郑国渠只引进了泾水,而未排碱,导致泾渭下游淤废近十年了。
可能对眼前的众人来说这个问题很麻烦,但在受过精细化教育的扶苏而言,此事与开卷考无异。
换言之,对扶苏来说,原本淤废堆积的问题会在五十年之后出现。
而现在,于自己而言,不过是早十年解决这个问题。
这也不能怪当年的郑国,郑国在开凿郑国渠时又不会想到之后十余年的泥沙淤废。
扶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双耳自动“屏蔽”了周遭的议论声,这个本领是在上辈子养成的学习能力,当你处在一个数十人一起朗读背诵的环境中,注意力就会得到极强的锻炼。
所以呀,扶苏可以持续数个时辰集中注意力。
对丞相府的其余人而言,这件事很难。
可对扶苏而言,这就像是与生俱来的本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