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再一次东出 (第2/3页)
穿着一身灰褐色的布衣,俨然是一副得体的模样,就这样的穿着比之县吏家都要好。
两人一起走出潼关城,有说不完的话。
潼关城外的河边,这里有一间食肆,隹便请着稂吃河鲜。
关于支教令的事,稂将叔孙通说过的话,都与他说了一遍。
隹回道:“这些事我都知道,老师很早就与我说过了,是在北方的捷报送来的那天,公子扶苏让人将一卷书交到了老师手中。”
稂迟疑道:“当是老师也是那么与你说的?”
隹颔首。
店家端来了两碗面,还有一盆烤好的鱼。
隹拿起筷子,夹起一块鱼腹一块最好的肉,放入兄长的碗中,他又搁下筷子,低声道:“你走的路比我远,见过的人比我多,你觉得外面的人们是什么样的?”
稂思忖了片刻,回道:“都一样?”
隹摇头,道:“不一样,渭南的人们都知道他们怎么样可以活得更好,因这里的一切都是公平的,可外面的人们曾经在列国王侯治下活过,他们是家仆,他们的孩子也是家仆,王侯的孩子依旧是王侯。。”
稂没动筷子,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弟弟,示意他接着说。
隹道:“老师对我说,来年公子扶苏就会让老师成为关中的大夫子,主持一切支教令的一切事宜。”
这是老师没有与他说的事,但对老师来说,此事没什么特别的,他老人家不看重名声的。
隹觉得孔鲋就是一个软弱的人,当年皇帝驾临齐鲁,孔鲋也只会躲起来,所谓大贤不过如此。
两人在此地坐了许久,直到店家的其他客人都走了,就连店家自己都坐在食肆门口睡着了,两人依旧低声交谈着。
隹又说起了他对如今的这个禁私学令的看法,他道:“支教令只在关中施行,是因公子扶苏觉得关中人口依旧不够,当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孩子可以来关中就学,并且就学就能为吏,会有数以万计的人入关。”
稂颔首。
隹又道:“当年齐鲁博士入秦,丞相李斯给了他们优待,可那些齐鲁博士对秦依旧不尊重,甚至还一度轻视丞相李斯,自他们入秦以来已有十余年,这十余年足够丞相李斯看清那些人的心是什么样的。”
“反观公子,公子则不会去想着改变齐鲁博士,甚至无意去改变当年列国留下的名仕与大贤,因公子深知不论秦作出多大的努力,不论秦拿出多大的诚意,都不能改变他们要复国的心思。”
“因此公子不会像丞相李斯那样,拿出巨大的代价去收买人心,而是通过支教改变孩子们,从孩子们开始改变,未来的一代人总会有些不一样。”
隹叹息一声,道:“我觉得公子比丞相李斯更懂得,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稂道:“我也这么觉得。”
“推行书同文,说同语,车同轨,并不是丞相李斯的几道文书就可以办成的,我们在商颜山看到的那些书中,公子常说行事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只有支教才能让这些事脚踏实地的办下去。”
听罢对方的话语,稂笑道:“你喜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